采薇说课稿 课题:《诗经两首.采薇》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抒发了士兵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意以及对战争的厌倦。 本单元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方面堪称后世典范,《诗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高一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识记疑难字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诵,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 3.熟记《诗经》文化常识; (2)能力目标 1.赏析重章叠句、比兴手法的艺术魅力;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 把握戍边士兵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反复吟诵,能够感知诗歌的音韵美,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提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艺术价值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2)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 从关关雎鸠到蒹葭苍苍,到我们刚刚学习了的《卫风.氓》,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清泉——《诗经》应该是有所了解了。如果说《卫风.氓》是一首弃妇的怨歌,今天我们将要聆听的则是一位戍边士兵包含忧伤的深情吟唱,让我们 用一个细腻、真诚的心去聆听这首古老的歌谣。 (2)知识回顾 a. 什么是所谓的《诗经》六义? b.风雅颂分别指什么? C.赋比兴的定义是什么? (3)朗诵课文,纠正字音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整体把握 A.概括主要内容 战后归家途中的戍边战士回忆倒叙离家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害。 B.划分层次,归纳大意,理清思路 1—3章:思念家乡以及有家难归的原因; 4—5章:直写战争; 6章: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C.具体品析1—3章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课文描写了薇菜的几种生长状态?有什么作用? 用薇菜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反映归期的推迟及不确定性,深化士兵思乡、厌战之情。 提示:比兴手法的运用 问题3:除了薇菜,还用什么表现了戍边的漫长,归家无期? 岁月的更替 总结:主人公为何而悲? 提示: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D.具体品析4—5章 问题1:感情基调?雄壮 问题2:为何而壮? 问题3:艺术特色? 侧面烘托,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不是直接的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军容盛大、装备精良、战争频繁,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比兴手法,用花之盛起兴,喻军势之盛大。 E.具体品析第6章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意象:杨柳 、冬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3f96beadd3383c4bb4cd2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