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只示韩湘

时间:2022-10-07 21:14: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岂只示韩湘,更是示天下

读唐诗,总是翻到了韩愈的《左迁蓝关示侄孙湘》,读之思之,不禁然泪下,心中不平,韩愈的铮铮铁骨,韩愈忠贞不屈,韩愈的坚忍顽强尽在其中矣,无一不昭示着作为一个人,顶天立地,为人立事的根本。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昌黎,人称韩昌黎。是唐代中期的著名思想家、散文家。在他的思想中至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独尊儒学,力排佛老。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唐宪宗命宦官迎凤翔法门寺塔中释迦佛一节指骨入宫供奉,此事在朝野引起轩然大波。刑部侍郞韩愈立即上《论佛骨表》直陈其弊,极力劝阻。终因此获罪,被贬潮州刺史。《左迁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就是写在被贬途中,路经蓝关之时。

全诗四联八句,感情激愤,风格沉雄,有即事议论,有即景抒情,格律严谨而笔力纵横。读之思之,不免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示”字是全诗的“诗眼”。其诗岂只是“示”韩湘一人,更是“示”天下。

一示被贬原因

韩愈生性强直,敢于为民请命而仕途多舛。他任监察御史时,就曾因奏请皇帝“特敕京兆府”停止征赋而得罪幸臣,被贬山阳令。唐宪宗在位时,历经迁调,后因平淮西有功,迁刑部侍郎,又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而远贬八千里外的荒蛮之地——潮州。诗的首联直陈此次被贬的原由:仅仅只是向皇帝上了一封《论佛骨表》。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认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有伤风化。其忠义之心,苍天可鉴。然而得到的却是是圣心不悦,龙颜大怒,“将加极法”,幸亏裴度等人极力疏救,才贬潮州刺史,保全了性命。这次被贬可谓因忠获罪,冤气冲天。其言不禁让人心寒。诗中“朝奏”而“夕贬”,极言获罪之速;“九重天”极言帝意高远,“路八千”,极言路途遥远,获罪之重。 二示老臣忠心

诗的颔联写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申明此次上书的目的是为朝廷指出弊政,除垢清污,虽身处衰朽之年,毫不顾惜。当年身为臣子的季子因为没有劝阻季氏攻伐颛臾,孔子指责道:“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由这行诗可见,韩愈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孔子的教导:在其位,谋其事,不因年老而其推脱,不因体衰而趋避。一颗老而有为的忠义之心,一种老而弥坚的激愤之情力透纸背,让人心酸。诗中“圣明”与“弊事”对比,突现出“圣明”不圣明。

三示贬后痛苦

此次被贬,路途遥远,前途凶险不言而喻。诗的颈联宕开写景,回望是“云横秦岭”,前瞻是“雪拥蓝关”。这既写出了当地实景的壮阔,又在前瞻后顾中传递出对家人的思念,对前途的忧虑,“家何在”三个字,以设问句式写出贬谪之痛;“马不前”三个字以移情的手法写出前途凶险。诗人年事已高,深感再也难有被召回的希望了。即使立马秦川,也是只见浮云不见家;即使纵马前行,马儿也不奋蹄。有家难回的凄凉,凶险必赴的愁苦,正是诗人被贬后的无可奈何的痛苦感受。诗的这一联让人心惊。 四示自己后事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诗的尾联,诗人在激愤无奈之余,担心自己死在潮州刺史任上,直言不讳的向侄孙交待自己的后事:在瘴江边收其核骨。“瘴江边”“收吾骨”把诗中沉痛的感情推向了极致。生去而死还,其情又怎能不叫人心碎呢?

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华五圣之首--圣,继孔孟之后又一伟大的文学家。少孤由嫂子郑氏扶养成人,25岁进士及弟,后任监察御史。贞19年(803,京畿大旱,民不聊生,上书御史台论天旱人饥状,请免百姓徭役赋税,得罪德宗,被贬为阳山令。元和初,名为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因功摺为刑部侍郎。后二年,又因谏宪宗迎佛骨,贬谪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后,再度召回京师,任国子监祭酒,转兵部侍郎,后改吏部侍郎,再转京兆伊兼御史大夫。后因与御史中丞李坤不合,复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时年57岁,谥号文,世称韩文公,穆宗为之辍朝。韩愈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后人称他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居“唐八大家”之首;在哲学上,极力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卓有成绩。他的伟大成就和贡献,千百年来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潮汕人称韩愈为韩文公,下面是他在潮州为官时的几个民间传说。

韩愈走马牵山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拱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韩愈,字退之,南阳人。少孤,刻苦为学,尽通六经百家。贞元八年,擢进士第。才高,又好直言,累被黜贬。初为监察御史,上疏极论时事,贬阳山令。元和中,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又改庶子。裴度讨淮西,请为行军司马,以功迁刑部侍郎。谏迎佛骨,谪刺史潮州,移袁州。穆宗即位,召拜国子祭酒、兵部侍郎。使王廷凑,归,转吏部,为时宰所构,罢为兵部侍郎,寻复吏部。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愈自比孟轲,辟佛老异端,笃旧恤孤,好诱进后学,以之成名者甚众。文自魏晋来,拘偶对,体日衰,至愈,一返之古。而为诗豪放,不避粗险,格之变亦自愈始焉。集四十卷,内诗十卷;外集遗文十卷,内诗十八篇。今合编为十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04e7fdaef8941ea76e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