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读书心得 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究竟有何意义?我们又将如何认知自己?《自私的基因》作者道金斯在本书中,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横生的语言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不仅如此,道金斯还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我们生来就是自私的。 在书中,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自己的论点,将基因人格化,基因似乎具有目的性,就是要让自己更完整的保存下来,这便是其自私性的来源,这个比喻恰到好处的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使”自私的基因”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成功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就引入了第一个论题,即利他性与自私性的矛盾。既然基因是自私的,那么所有的生物一个都是生来自私的,但是很多动物包括人类所表现出的利他性行为又是怎样解释的呢?在解释这些利他行为的观点中,“群体选择理论”可以给出较完善的解释,却存在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而道金斯说了,基因虽然是“自私的”,但是“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出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即,“基因自私”与“个体自私”是不等价的。 基因具有无情的自私性,道金斯使用这一论点,对生命起源、遗传机制、种群斗争等问题做出了解释,充分展现出“基因自私”这一论点的正确性和他深厚的生物学基础。 基因具有潜在的永恒性。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中,具有颗粒性,是因为遗传单位越短,其生存的时间可能就越长,因为基因总是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尤其是有性生殖,子代基因总是父母基因的混合,混合过程中会发生染色体的交换、倒位等,因而染色体的寿命就是一代。在交换的过程中,颗粒越小的基因就越容易保存,而交换本身概率就不高,因为基因的永恒性体现在小的基因片段的永恒性上。基因的改变会造成生物体相应性状的改变,对于特定的环境来说,生物体适者生存,因而总是那些更能让生物体适应环境的基因能保存下来。 既然基因是自私的,那么种群中携带在同样基因的个体岂不是越多越好,这样一来,对一对夫妇来说,岂不是生育的子女越多,它们体内的基因就会找到更多的寄存者。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自然界的所有动物都存在十分清晰的“计划生育”。一个明智的基因,会考虑到让自己所居住的生存机器能够健壮的生存下去,并能够完成将基因传给后代的任务,而不能够过早的夭折,否则它所携带的基因也就从此消失。并能够完成将基因传给后代的任务,而不能够过早的夭折,否则它所携带的基因也就从此消失。生育过多的幼体,会因父母精力有限、食物匮乏等原因,使超出承担能力的幼体过早的死亡,因而可以说“饥饿以及其他的死亡因素是野生动物不可能无限制增长的根本原因”,因而可以说“饥饿以及其他的死亡因素是野生动物不可能无限制增长的根本原因”。但是,基因并不能够预见未来,因此经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就是那些生育数量与能最大限度地抚养后代数量相接近的基因。 如果说亲代与子代之间存在血缘联系,因而自私的基因会主导他们之间的利害冲突,那么,毫无血缘联系的配偶之间的冲突会是什么样呢?性别的一个基本特性是,雄性的配子比雌性的配子要小很多,数量也多很多,所以在交配、生殖过程中,雄性付出的代价远远低于雌性。在交配过程中已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在的不平等,对后代的抚养又会迎来新的问题,作者认为抚养方式有两种:家庭幸福策略和大丈夫策略。家庭幸福策略中,两性都会选择延长订婚期,共同抚养后代。大丈夫策略中,母亲几乎不在乎父亲是否会帮助自己抚养孩子,而将注意力放在培育优质基因上。这两种方式都能够确保基因的稳定遗传,因此可以说是基因主导者性选择的方式。 乍一看本书的观点,总会有这样的感受,所以生物体都是由众多的自私的为了保存自己而相互勾心斗角的基因构成,而生物体只是它们的生存机器。人也毫不例外,事实上,人类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这或多或少地会引发我们的思考,人活着难道就是为了保全我们的基因吗?但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就是因为人类可以思考,用思考触摸世界,用智慧探求真理。正如作者道金斯的总结:“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及其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多的力量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基因的暴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4ccde44aa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