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全文可分为三大板块:人类热爱海洋、敬畏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它们环环相扣,逐层推动,有效说明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细读不难发现:人类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它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线索,让全文浑然一体。第5到8自然段和课题联系最为紧密,是本文的主体内容。比较这四个自然段,不难发现:它们都写到了人类面临的困境和采取的措施,层次相似;写开发海洋矿产资源的第5自然段最具体,由于其对人类的影响最大,另三方面内容依次由详到略,语序设计独具匠心。众所周知,说明文语言容易枯燥乏味,然而本文“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海洋是个聚宝盆”等语句,却让我们感到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慷慨”“能源危机”等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相关开发、利用海洋的知识要点,初步领会“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之内涵,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珍惜海洋资源的情感。 3.体会第5自然段生动有趣的语言特色,并能迁移使用。 [重点、难点] 重点:提取相关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信息,理解“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难点:迁移使用第5自然段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 [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要求中也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所以,应避免将本课上成一味强调重知识性的科学课,或一味强调思想性的品社课。既要引领学生了解关于海洋的科普知识,领悟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也要充分发挥文本的例子功能,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迁移使用表达策略。 由于是第一课时教学,所以不急于深入文本,而是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地解构语言,领会文本内核,追求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设计思路] 注重学情,顺学而导;读写结合,注重语用。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1. 揭题导入,质疑激趣;2.问题导读,反馈学情;3.补白文本,抓取要点;4.比较阅读,迁移使用;5.自主质疑,布置作业。 以上环节立足文本,循序渐进,将言语训练、思维训练和精神熏染有机融合。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质疑激趣 1.(板书“海洋”)看着“海洋”这个词,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 2.(板书课题其余部分)个别读课题,结合破折号指导停顿;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相关“海洋”的说明文。课题告诉我们什么?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好的文题,既提示核心信息,又引发阅读期待,本文题目便是如此。让学生从课题中捕捉信息,同时根据课题质疑, 有利于明确探究方向,激发阅读兴趣。】 二、问题导读,反馈学情 1.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效果。 (1)检查字词。 ①出示: 慷慨 给予 蕴藏 潮汐 能源危机 食物匮乏 理解“潮汐”;比较“匮乏”和“缺乏”;指导准确书写“慷”。 ②个别读。 ③齐读。 (2)梳理文脉。 ①哪些自然段具体写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浏览第4到8自然段,看看这5个自然段是围绕文中哪一句话写的。把这句话浓缩成两个词语。 ②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它们写了什么?抓住关键句浓缩出两个词。 ③最后一个自然段,谁用相同的方法概括? 小结:找出关键句,提取关键词,是快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梳理文脉环节,指导学生抓住三处支撑全文的关键语句,指导概括方法,由扶到放,梯度训练。】 三、补白文本,抓取要点 1.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1)出示: 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是由于 ;又敬畏海洋,是由于 。 点拨:根据第2、3自然段,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组织交流) (2)出示: 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毁灭沿海的城镇,冲垮海堤,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点拨:读一读,想一想:能不能把第一句改成第二句,为什么?(个别读;齐读) (3)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联系句子内容想一想“望洋兴叹”是什么意思;体会引号的用法;人们望着海洋会兴叹些什么? 小结:由此可见,写过去人们“望洋兴叹”是为了引出下文,自然地过渡到写现在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 2.今天,人们依然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出示: 今天,人们热爱海洋,是由于 ;又敬畏海洋,是由于 。 点拨:默读第5到8自然段,两分钟以后不看课本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比一比谁记得多。(组织交流,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这个句子,乍一看,作用是总结上文;细细读,它还引领下文。这是一个辐射全文的句子!将它开发成两道填空题。第一道填空题,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发现并品味特殊的言语形式,体会海洋的喜怒无常,以及过去人们的“望洋兴叹”。第二道填空题,能帮助学生抓住这篇说明文的要点。】 四、比较阅读,迁移运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5046c6adf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