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手法 比兴是诗歌中常常连用的两种手法合称。“比”就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喻客体,打比方。“兴”就是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是类比联想思维的产物。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就合指比兴手法。 比兴主要有比+兴、比兴叠用、兴寄(整体比兴)三种形式。 (1)雨中黄叶一棵,灯下白头人。(司空曙《晴外弟卢纶见到宿》)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著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天下萧然,芳意竟何变成。(陈子昂《感遇》其二) (1)是“比+兴”格式,即想说某事物,而先说其它事物以起兴,且前后两者之间在某一点上具有可比性,又构成比喻。说“雨中黄叶树”的目的是为引出下句“灯下白头人”,这就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的起兴手法;而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又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这又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的比喻修辞。 (2)就是比与启重合在一起。表面写下“羁鸟列茨科耶林”和“池鱼思故渊”,目的为带出深层意思“自己身处冰冷官场而渴求归隐田园”,这就是曲枝手法;而这两句诗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又具备相似点,相似点就是受到束缚渴求返回原来生活环境中回去,因此,又形成了类似隐喻的比喻。通过比兴整体表现了陶渊明憎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除了单句的比兴手法外,还有整体比兴,即兴寄手法,兴寄就是用比兴手法来托物言志。字面上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但隐含的意义也是完整的,有的甚至可以一一对应。 例如(3)陈子昂的《感遇》其二,全诗赞美兰若风姿超群,香色超群,感慨其风霜相逼芳华极易逝。诗人精妙地用比兴双关手法,形成了字面意义和寓意这两个完备的意义层面,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品格之高尚,却怀才不遇,以至华年推移壮志未酬,理想幻灭的感叹。 比兴手法比一般意义上的比喻、比拟显得更加隐曲幽深。比兴手法的.运用,既大大加强了古诗的形象性,也丰富了其意蕴,为古诗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使其韵味悠长,让人回味沉思。兴寄的言外之意才是表达的真正目的,因此诗人都把不便明说的意思通过比兴手法委婉含蓄表达出来。怀才不遇、感时伤世,愤世嫉俗、高洁自守等情感常以比兴出之。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一: 兰叶春密叶,桂华秋皎洁。玲玲此营生,自尔为佳节。不料林栖者,闻风挤相悦。草木存有本心,蠲美人八折。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诗的意思是:“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身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诗人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稳固训练】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并无与士耽。(《诗经·卫风·氓》) (3)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七) 【分析】 (1)比与兴叠用。表层意思是桑叶肥泽,深层意思是女子正在年轻美貌之时。以桑树未凋落时树叶一片润泽,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 (2)“比+启”式。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那不吃的斑鸠啊,不要无节制地啄食桑葚)去带出下文的“于嗟女兮,并无与士耽”(世上的女孩子呀,不要沉醉于男子编织的情网),前两句就是必须带出两句,这就是启;而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陶醉的爱情,把爱情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欢乐的小鸟,这就是比喻。 (3)整体兴寄。江南生长着丹橘,它经历了严冬却能青葱翠绿,这并非是因为那里的气候温暖,而是橘树本身具有耐寒的禀性。丹橘佳美,可以用来招待嘉宾,无奈有着重重阻隔,山高水深。在这样一个命运只在机遇、事理难以穷究的纷乱尘世里,世人只知道倾心于桃李的浮华艳媚,难道丹橘不是更有葱郁不调的树荫吗?诗人以丹橘自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因正直而遭贬逐的悲愤之情,期望朝廷可以重新起用自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59185d7bf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