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材分析及赏析

时间:2022-12-27 09:15: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登鹳雀楼》教材分析及赏析

《登鹳雀楼》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一、文本解读 1、了解文本思路。

《登鹳雀楼》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其中,本文的重点是后两句,但是前两句的学习是为后两句服务的,所以,必须先学习前两句,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后两句,让这首诗的境界得到升华。 2、感悟文本语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等进行简单介绍。 这首诗精炼、明确、生动、浑然天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其中的有个别字词更是千锤百炼,如“依”的选用,作者不用靠也不用贴,用了一个“依”,写出了当时太阳紧贴着西山而落的壮丽景象。 二、教材处理 理解教材要有深度。 把握教材要有尺度。 感悟教材要有温度。 教学教材要有角度。


1、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这首脍灸人口、老少皆知的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也可能是唐人五绝中最好的一首。短短的二十字中,表达出登楼所眺望的山河景色之壮丽,与抒发了内心所涌现的哲思情怀之深邃。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丝毫没有任何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并且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消融统摄于这二十个字字珠玑的五言绝句之中。 2、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1)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教学重、难点 三、课堂解读教材

1、图画导入,了解诗意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重要。把看上十分抽象的汉字与相关的实物或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2、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这首古诗要求背诵理解。课前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朗读古诗。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解读。3、多种形式,学习生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1、定位联想,认识生字。2、学生合作,学习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3、识字游戏:登鹳雀楼。4、登高望远,想象说话: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习: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4、课堂小结,鼓励积累。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小结时,教师指引学生多读多背古诗,进行激励。

《登鹳雀楼》诗意赏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59b18185d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