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后,内心有太多的触动。几次不知不觉中已是热泪盈眶,悲悯他们的颠沛流离生活,震撼他们对学术的热忱与奉献,无奈时代社会的制约,感慨而今继承者的浮华。 我本是一名学习城市规划的人,城市规划与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心也因此激荡起要热爱它为它献身的澎湃,可是我也深知,在这浮华的世界里和学术世界里,这种激情将会很快就消失,所以,为能够让自己还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种激情,我想写点内心的世界。 片中多次闪现制图教室的画面,也曾讲到梁先生对整日面对图板的抱怨,不由的联想起来我现在的生活,也是整日沉浸在画图的日子中,可是我缺少太多的激情。或许我现在应该调整一下心态,并不是让自己去应试,应该让自己去热爱它,并且由衷地倾心于它。我想我现在是应该好好思考自己要怎么做的时候了。 回顾高中的日子,我对中国的现在的应试教育深感担忧。其实,担忧的又何止我一个人,可是大家却迟迟没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各种政策下来也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但是这种应试教育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人文的发展,怎么能不让人感到痛心。 我正处于这样一个浮华的时代,我既庆幸又悲哀,若是没有高校浮夸的扩招,我或许也无机缘接受大学的教育,可是,高校教育的浮华又实在令我窒息,不知道要如何应对大学的应试。大学里的成绩是可以抄出来的,考试考得是你作弊的胆量和技术,而不是你肚子里究竟有多少的墨水。所以大家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大学里我们学到了什么,曾经看过职来职往说大学学的就是如何与人交往,提高情商。我对这样的大学定义其实并不否认,但是也并不苟同。 每个人都抱着升华的期待来到了大学的世界里,可是有的人却也选择了沉沦。大学,这个云集中国大地上知识分子的地方,浮夸之气正在四溢,中国传统的文化已经奄奄一息,追求着自由的学子们,群聚一起时都以谈论学习为耻,突然想到韩愈《师说》一文“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家都沉浸在浮夸的信息网络时代,逐渐沉沦于浮华的信息中,娱乐交往中,却把真正可以让我们升华的中国古老的文化摒弃。有几个人愿意去读《道德经》《易经》。当然正当我在这儿夸夸奇谈的时候,我也不得不惭愧自己也未曾触及。思考着其中的原因,为什么这些古典会离大学里的知识分子愈来愈远?我个人认为是一个文化熏陶的过程,这些来自家庭,也来自学校。我们要如何去营造这样一个大学本该拥有的文化的气息,值得我们去思考„„ 想象梁林的生活历程,不禁为我自己感到惭愧。在这样的一个和平年代中,浮夸的生活着,无所建树也无所追求。一些大学安排的课程未曾好好系统地的学过,只是要求考试过了就可以了,所以课本始终都是新的,肚子始终都是空的。大学的日子也就是抱着手机在课堂玩玩或睡一觉而已。大学的语文课堂更为令人可笑,语文课是中国文化传承的精髓,却遭到了大部分学子的唾弃,课堂上一个老师在激情斐然的讲着,可是教室里却散落着零希的几名学生在那里玩手机或者睡觉。比较重要的课大家都去了,猛地一个劲地拿出手机在那里拍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5a30cf2fab069dc502201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