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劝学》预习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3. 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学习难点】 1.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 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加强朗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 2、摘录自学难点,组内交流互助解答 3、将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到小组长处,由学科班长统一整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 一、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写作背景 荀子很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知识链接】: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_______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恰当的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五、自学完成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以为、博学、爪牙、寄托)。 (三)实词积累(劝、学、青、中、暴、疾、致、假、绝、兴、功、强、用) 1 2 (四).对加点活用的词加以解释,并指出活用方式(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名、形作动、动作名、数作形、使动)。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再举一个: . ②輮以为轮 再举一个: .③故木受绳则直 .④凳高而招 再举两个: .⑤假舟辑者,非能水也, .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⑦用心一也 ..(五)指出句式(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再举几句)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再举一个: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课外举一个: (六)虚词积累(于、者、而、焉) “而”作为连词,可分为顺接连词(表并列、递进、承接、因果、修饰)和转折连词,课文都有涉及,请大家对号入座 于:(作介词,本课有“从、向、比”的意思) 者:(表判断、代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焉(作语气词和兼词): 难句举例: 六.课文阅读探究: 1.课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它与文章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2.课文的第二段采用了怎么样的说理方式?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其内在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3..第三段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式?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其内在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4.第四段论证什么问题?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七.课外补充: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2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dd827b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