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把双刃剑 科技,即科学技术。是通过研究和利用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打到有效、便捷、低消耗、高产出等特定目的的方法和手段。科技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对自然、人类带了了许多破害。 正如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所说,事物都要辩证地去看待。美国在广岛长崎扔下的两颗原子弹,一方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一方面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无以言表的痛苦,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的、巨大的破坏。自那以后,再也没有原子弹应用于战争中。人类先进的科技制造出的这种战争怪物,威胁着人类自身,被人类自身所恐惧着,各大国也一致严禁他国研究核武。当初,德国法西斯率先在海德堡研究核武器,美国则为了赶在德国之前制造原子弹,成立了最高机密的曼哈顿计划。奥本海默为计划主任。1939年在实验里发现的原子裂变现象,迅速地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众多的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推动其成功。可以说这是科技的巨大进步,最后制造出的是战场上的死神。 战争的科技化使战争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它所能够给人类带来可能灾难早已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力。一百多年以前的普法战争最终只造成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易主,而今天一场类似规模的战争很可能以全球核战也就是人类文明的毁灭而收场。 应该说,核武器的产生让人类有了危机意识。科技是把双刃剑最普遍针对的也就是核能的发展。没有人希望目睹核弹在自己头顶爆炸的光芒。之后核电站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核能的巨大利益,但是,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又在人们的心中蒙上一层阴影。该电站第4发电机组爆炸,核反应堆全部炸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前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为消除事故后果,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为消除辐射危害,保证事故地区生态安全,乌克兰和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2011年3月11日发生于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更是如此。大大小小的核电站事故屡出不穷,让人类对核能的发展陷入迷茫,用不用?国家一直宣传着随着科技的发展,核电站也会越来越安全,但是像福岛地震这样的事故,表明这颗炸弹避得了人祸,逃不过天灾。 在非战争性质的科学活动中偶然的失误造成的危害性在成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以前人类在改造世界时,一次偶然发生的疏忽不过是江堤塌泄火药失控而已,如今则可能是核泄露。现在的一次科技方面的疏忽虽尚不能给全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但这种危险越来越大趋势却是无法否认的。 双刃剑用得好就不会砍伤自己,而能优于单刃。所以,人类并不会只依靠于科技的发展去解决科技本身的缺陷。对于核电站,第一重视的就是安全问题。其设计、选址、建造、运行都要考虑得到人员的安全和一旦出现事故如何将损害控制到可控范围内。所以,在世界化石能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核能、核技术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科技之一。 在自然方面,环境经济学有一个著名的论题叫“杰文斯悖论”,即“某种特定资源的消耗和枯竭速度,会随着利用这种资源之技术的改进而加快,因为技术改进会使以这种资源为原料的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而价格降低会进一步刺激人们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和使用”。这个论题其实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所面临的生态难题,本想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可结果却大大加剧了自然资源的耗竭速度。那么,科学技术在生态问题上到底扮演着何种角色?如果说它是“理性”的,那么又该如何解释它所带来的“非理性”的后果? 随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愈来愈多的人对科学技术在解决生态问题上的作用不再盲目乐观,而是抱着批判和反思的态度来看待“科学技术”。环境社会学家卡顿和邓拉普认为,生态问题的加剧归因于人们普遍遵循的“人类例外范式”,认为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科学与文化的累计可以使进步无限延续下去,并最终解决所有社会问题。这一假设直接导致一种错误的观点,即环境的负荷能力可以无限制增长,愈取愈得,从而否定了匮乏的可能性。面对“杰文斯悖论”对“科学技术”的质疑,科技乐观者辩解道,所谓资源有限论和生态危机加重论都是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静态观点,这只是现阶段生产方式和技术体系条件下出现的暂时的生态失稳现象,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开发出新的可利用资源,并推广使用新的廉价的环保技术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这一论点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否定“临界自然资本的存在”,开发新的自然资源依然是对自然界的攫取,只是从匮乏资源向相对丰富资源的转移,使用“可再生资源”也并不意味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超出自然资源的自我更新和可再生的能力范围,依然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匮乏,科学技术该如何回答“维持生物圈所必需的临界自然资本”问题;二是“所谓的科技发展观”,把资源与生态问题看作科技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就是不顾自然法则,不顾人类和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唯科技主义”的狭隘发展观。这种观点将直接导致“先污染后治理”的合法化,使环境问题非但不能有效缓解,反而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愈演愈烈。三是“局部大于整体”的论断,科技的发展确实可以开发出经济有效的环保技术,但从当前的世界形势看,这些技术的使用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解决某个具体的能源或环境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范围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现实,这其中有技术壁垒问题,有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污染转移问题,还有“片面技术化”导致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良药,使用不当将会造成无法预计的严重后果。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强调:“我们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风险威胁的潜在阶段已经接近尾声了,不可见的危险正在变得可见,对自然的危害和破坏——越来越清晰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睛、耳朵和鼻子”。 在这方面,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对科学技术应用的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5a70f03240c844768eaee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