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词句优美 意蕴深长 作者:男 男 来源:《初中生·作文》2010年第10期 【导言】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著名诗人,主要著作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诗歌总集》等,197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原文】 归来的温馨 文/聂鲁达(智利) 译/林光 我的住所幽深,院内树木繁茂。久别之后,房子的许多角落吸引我躲进去尽情享受归来的温馨。花园里长起神奇的灌木丛,发出我从未感受过的芬芳。我种在花园深处的杨树,原来是那么细弱,那么不起眼,现在竟长成了大树。它直插云天,表皮上有了智慧的皱纹,梢头不停地颤动着新叶。 最后认出我的是栗树。当我走近时,它们那光裸干枯、高耸纷繁的枝条,显出莫测高深和满怀敌意的神态。而在它们躯干周围正萌动着无孔不入的智利的春天。我每日都去看望它们,因为我心里明白,它们需要我去巡礼。在清晨的寒冷中,我伫立在没有叶子的枝条下,直到有一天,一个羞怯的绿芽从树梢高处远远地探出来看我。随后出来了更多的绿芽。我出现的消息就这样传遍了那棵大栗树所有躲藏着的满怀疑虑的树叶。现在,它们骄傲地向我致意,已经习惯了我的归来。鸟儿在枝头重新开始啼鸣,仿佛树叶下什么变化也未曾发生。 书房里等待我的是残冬的浓烈气息。在我的住所中,书房最深刻地反映了我离家的迹象。 封存的书籍有一股亡魂的气味,直冲鼻子和心灵深处,因为这是遗忘——业已湮灭的记忆——所产生的气味。 在那古老的窗子旁边,面对着安第斯山顶上白色和蓝色的天空,我感到了身后那些正在与书籍进行搏斗的春天的芬芳。书籍不愿摆脱长期被人抛弃的状态,依然散发一阵阵遗忘的气息。春天身披新装,带着忍冬的香气,正在进入各个房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我离家期间,书籍被弄得散乱不堪。这不是说书籍短缺了,而是它们的位置给挪动了。在一卷17世纪古版的严肃的培根著作旁边,我看到萨尔加里的《尤卡坦旗舰》。它们还算能够和睦相处。一册拜伦诗集散开了,我拿起来的时候,书皮像信天翁的黑翅膀那样掉落下来。我费力地把书脊和书皮缝上,事前先饱览了那冷漠的浪漫主义。 海螺是我住所里最沉默的居民。从前海螺连年在大海里度过,养成了沉默的习惯。如今,近几年的时光又给它增添了岁月和尘埃。可是,它那珍珠般冷冷的闪光,它那巴洛克式的椭圆形,它那张开的壳瓣,都使我记起远处的海岸和事件。这种闪着红光的珍贵海螺叫“rostelIaria”,是古巴的软体动物学家、深海的魔术师卡洛斯·德拉托雷当做海底勋章赠给我的。这些加利福尼亚海里的黑“橄榄”,以及同一处来的带红刺和带黑珍珠的牡蛎,都已经有点儿褪色,而且满是尘埃了。从前,就在有那么多宝藏的加利福尼亚海上,我们险些遇难。 还有一些新居民,就是从封存了很久的大木箱里取出的书籍和物品。这些松木箱来自法国,箱板上有地中海的气味。打开盖子时发出嘎吱嘎吱的歌声,随即箱内出现金光,露出维克多·雨果著作的红色书皮。旧版的《悲惨世界》便把形形色色令人心碎的生命,在我家的几堵墙壁之内安顿下来。 从这口灵柩般的大木箱里还出来一座塑像。她有一张可亲的脸,一双浸透音乐和盐水的手。我给她取名叫“天堂里的马利亚”,因为她带来了失踪船只的秘密。我在巴黎一家旧货店里发现了她。当时她因被人抛弃而面目全非,混在一堆废弃的金属器具里,埋在郊区阴郁的破布堆下面。现在,她被放置在高处,再次焕发着活泼、鲜艳的神采出航。每天清晨,她的双颊又将挂满神秘的露珠,或是水手的眼泪。 玫瑰花在匆匆开放。 从前,我对玫瑰很反感,因为她们没完没了地附丽于文学;因为她们太高傲。可是,眼看她们赤身裸体顶着严寒冒出来,在坚韧多刺的枝条间露出雪白的胸脯,或是紫红的火团时,我心中渐渐充满柔情,赞叹她们骏马一样的体魄,赞叹她们含着挑战意味发出的浪涛般神秘的芳香与光彩。现在,玫瑰们带着动人的严肃神情挺立在每个角落。这种严肃与我相符,因为她们和我都摆脱了奢侈与轻浮,各自尽力发出自己的一份光。 可是,四面八方吹来的风使花朵轻微起伏、颤动,散发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青年时代的记忆涌来,令人陶醉——已经忘却的美好名字和美好时光,那轻轻抚摩过的纤手、高傲的琥珀色双眸以及随着时光流逝已不再梳理的发辫,一起涌上心头。 这是忍冬的芳香,这是春天的第一个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赏析】 这是一篇不折不扣的美文,词句优美,意蕴深长。读这样的文字,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鲜花盛开的花园,色彩纷呈,芳香扑鼻。 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诗人,文字在他笔下仿佛跳起了光芒四射的舞蹈: “它直插云天,表皮上有了智慧的皱纹,梢头不停地颤动着新叶。” “一个羞怯的绿芽从树梢高处远远地探出来看我。” “封存的书籍有一股亡魂的气味,直冲鼻子和心灵深处。” “这是忍冬的芳香,这是春天的第一个吻。” 品味这些充满诗意的句子,让人口齿生香、回味无穷。 本文洋溢着一种“归来的温馨”。离家多年后归来,作者又看到了家中那些自己喜爱的事物:花园、书籍、海螺等。尽管它们都已改变了模样,但记忆唤醒了他与它们之间的亲切。带回家的书籍和塑像得到了妥帖的安置;曾经很反感的玫瑰花也使他心中充满柔情;无处不在的忍冬的芬芳,则使他的心头涌现甜蜜的往事。 是归家后的所见所感使作者感到温馨,还是归家本身使作者感到温馨呢?一开始,栗树“显出莫测高深和满怀敌意的神态”,书房里是“残冬的浓烈气息”,书本“有一股亡魂的气味”——很显然,是作者归家的喜悦冲淡了这一切。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而言,家即使变得再陌生、再破败,也能带给他一种心灵的安宁与慰藉。 20世纪40年代,智利国内发生动乱。由于写作政治性作品和参与政治活动,聂鲁达被政府通缉,被迫流亡国外,直到1952年才被获准回国。1953年,在外漂泊多年的诗人终于回到了祖国。因此,这篇“归来”后的作品,不仅饱含着诗人对于家的深情,也饱含他重返祖国的欣喜与对未来的憧憬。 “而在它们躯干周围正萌动着无孔不入的智利的春天”、“面对着安第斯山顶上白色和蓝色的天空,我感到了身后那些正在与书籍进行搏斗的春天的芬芳”、“她们和我都摆脱了奢侈与轻浮,尽力发出自己的一份光”——这些颇具象征意味的句子,大概正是归国后的聂鲁达渴望开始一种全新生活的心情写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6d6516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