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时间:2022-09-06 19:22:0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文学院苏州市草桥中学校 童芳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有力支持 “教书难,教语文难,教作文尤其难!”相信大多数初中语文老师,一定都深有体会。因为似乎无论怎么努力,大多数学生仍然惧怕作文,写出的作文,往往问题多多,佳作甚少。重视写作教学的教师使尽浑身解数,却仍然收效甚微。而一些注重“高效”的教师,无奈之下,便放弃了写作教学,集中精力进行阅读教学和基础训练。显然,这只是应对中考的自欺欺人做法,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可见,在强调语文教学本真回归的今天,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待到用时方恨少,学生写作问题重重

经常在作文课上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刚布置完作文题,学生的眉头就皱了起来。学生遇到的最多问题是“不知道写什么”即不知道如何选材。于是就有了模仿抄袭、千篇一律的现象。好不容易有了适合自己写的题材,又不知道如何下笔,只能套用老师说过的“开头要点题,结尾点中心,排比抒情不忘用”的“作文大法”,匆匆凑满五六百字交差了事。遇到写作,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有作文素材“搜索枯肠才知晚”和写作技巧“待到用时方恨少”的痛苦感觉。

教师看到的学生作文,则问题重重。要么千篇一律,没有新颖题材。“公车让座”“第一次洗碗”“爸爸教我骑自行车”这些“千年不变”的题材从小学低年级沿用到初三,学生们依然重复着。要么行文空洞,泛泛而谈,或者只有事情的轮廓,没有细致的情节,三言两语,把经过情形带过,读起来就像是“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当然,还有许多其它问题,如审题错误,文章层次混乱,过渡不自然,无主题或主题不突出,不能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详略处理不当等。

面对学生的写作现状,语文教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两周一次的作文训练,似乎远远不够。有限的作文教学时间和繁重的作文教学任务,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二、重读轻写的误解和只读不写的误区

语文新课标强调: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本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语文教学实际却不尽如人意。 1语文教学不能重读轻写 这里的“读”指的是阅读教学,“写”指的是写作教学。大多数初中学校的语文课基本由阅读课和作文课组成。通常每两周安排两课时的作文课,以每周语文6课时算,作文课仅语文总课时的16.7%。单从课时比例来看,作文教学时间是远不及阅读教学的。而从苏州语文中考的分值占比来看,总分130分中,阅读和基础70分,作文60分,作文分值占比46%。可见,语文教学如果只是为了应对中考,阅读教学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教学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将两者割裂开来,分别去训练,其结果肯定是吃力不讨好,其效果也只能事倍功半。 2.阅读教学不能只读不写

作为语文老师,必须纠正重读轻写的误解,在阅读教学中,绝对不能只读不写。这里的只读不写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与文本对话,学习阅读方法,提高鉴赏能力等阅读训练,却忽视文本作为写作教学或写作训练的范本作用。

阅读教学更多培养的是理解能力,写作教学更多培养的是表达能力。但是,文本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和“说”的能力除了语文课上的训练外,还会在母语环境下伴随着人的出生、成


长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其实就是“读”“写”能力的培养。其中“读”的目的不仅是培养阅读能力,为学生以后迅速阅读文本资料,抓住文本观点,理解文本情感服务,还应让学生能掌握写作技能,灵活运用,善于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来服务。叶圣陶先生说: “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教学无论是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是提高应试能力都有着现实的紧迫性和深远的指导性。

三、化整为零,将写作教学融于阅读教学的策略

将写作教学融于阅读教学,绝对不可能整体搬迁,必须化整为零。这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做好的,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融合渗透过程。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教师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和训练。下面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就如何将写作教学融于阅读教学作一探讨。

1.发挥范文作用,积累优美词句

一篇优美的精读文章,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一首经典的诵读古诗,本身就是一则很好的警句。在阅读教学中应处理好文章的朗读和背诵问题。对于辞藻优美,意境深远的段落、诗句,例如:《春》《夏》《济南的冬天》这类散文等,应该要求学生多多朗读,乃至背诵。反复的读、背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感觉。日积月累就能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行文流畅。特别是诗词的背诵会使得学生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变得丰富,变得有质感。 2.学习行文章法,探究写作手法

对于教材中具有典型文体特征的课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明确文体,让学生充分了解该文章的节构章法,从而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尤其是对于那些值得精读的文章,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应重视文章中有特点的写作手法,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复的训练。因为学生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往往只把注意力停留在文章的主题、内容、人物的性格等“道”方面,忽略了文体特征和写作特点等“文”的知识。教师只有结合课堂讲解,兼顾文本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学生才会真正理解,有所领悟,同时写作能力也能有所提高。例如:学习《苏州园林》《松鼠》等说明文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说明文的练笔。学习《鼎湖山听泉》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写移步换景的游记。学习《我的母亲》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把课文和自己所写的写入记事的文章作比较,学习课文中选取典型事例的写作方法。

同时,这些对行文章法、写作手法的探究并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彻底让学生掌握的,而是需要通过多篇文章,反复的训练,经常性的总结归纳后,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真正从理解到应用。如选材、构思、描写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技能只有在反复的写作训练之后,学生才会真正有所领悟,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例如:在《社戏》《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中都具有不同特点的“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这一知识点,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前后联系,一起讨论总结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更可以进行拓展延伸,积极练笔。比如,指定对文章某处添加一段合理的环境描写,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达到训练写技能的作用。

3.合理利用仿写、续写、改写等手段,作为作文有效教学的补充

教材中的经典文章和经典段落是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经典范本。对于这些宝贵资源,千万不能随意浪费。仿写、续写、改写等训练能让学生对原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充分体会原文写作的妙处和方法,并且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例如: 《变色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续写结尾的练习,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专横跋扈、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同时,续写中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生动的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显然,这一技巧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无法割裂的两个组成部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


和创造。面对课时比率上严重失衡的现实,语文教师应把两者有效融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尤其是在阅读教学课时比较充足的情况下,更应将写作教学的内容化整为零,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去,让阅读教学为写作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只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多下功夫,将写作教学融合进去,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6ee29811711cc7930b716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