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诵读(一)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峨眉山月歌》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背景介绍:开元十二年(724)秋,二十四岁的李白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沿长江而下,辞亲远游。峨眉山是诗人不久前游览的蜀中山水。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秋夜举首遥望,青山衔月,庄静明洁白。《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创作历程: 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以前); 2、战乱流离时期(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 3、战乱流离时期(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4、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背景介绍:唐朝在经历开元盛世后,繁荣一时,官僚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李龟年是当时闻名天下的歌唱家,经常到达官贵人家去演唱。由于统治者不思进取,终于导致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唐明皇慌慌张张地逃到成都去了,天下大乱,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李龟年和杜甫不约而同地流落到了江南,这首诗写于他们意外重逢的时候,当时他们都已进入了暮年,因此感触特别深刻。“落花”承裁着诗人的家国之悲、时世之叹、身世之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简介: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背景介绍: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 “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此刻的它竟被乱军所占,唐军正图收复,仍未成功。时逢重阳节,在古代正是登高伙酒,菊花盛放,亲友团聚的佳期,如今这一切美好,却被战乱吞噬。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简介: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背景介绍:安史之乱后,征战频繁,藩镇割据,到李益时,政治危机进一步加深,边疆也不得安宁。战士长期驻守边塞,不能还乡,厌战情绪普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759b14774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