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讲(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情感) 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1.错别字多 2.词语搭配不当 3.语句不通顺,口语色彩浓烈 4.结构段落安排不合理 5.字数不够,字迹潦草 6.积累的好词好句无用武之地 7.缺乏氛围渲染和环境衬托 8.选材不当,所选事例与文章主题无关 9.选材普通,撞材料现象严重 10.内容空泛,缺乏实质性内容 11离题万里 …… 一.切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切题的具体要求是:审准题目,切合题意。) 一是开头很冗长,未扣话题,还有的同学结尾未扣话题点题。 二是因随意而脱轨。作者没有紧扣题目和中心的意识,写到哪里就顺势说下去。 方法:一是扣准话题来拟题,让后面的构思选材等工作围绕题目开展。 二是下笔扣题,开一枪。起笔开门见山,直击题目,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 比如,有一满分作文《清晰的面孔》就是这样开头的:“人海茫茫,许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为匆匆过客,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只留下美丽的一瞬。然而在我的脑海中却保留着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 开头强调“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很自然地就此展开了话题,引出了下文合乎题意的表述。 三是锁定题目作结尾。文章的结尾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的。 二、中心 因为不会炼“旨”,导致有些文章中心不明确。主要表现在:全文基本观点不明朗、不集中;后者笔墨不集中,行文过散;或思路不明晰,内容前后不衔接不紧密。 立意鲜明、新颖、深刻,乃是考场作文成功的关键。 1. 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其次依据文体明了中心。以写记叙文为例,可抓住记叙的线索,诸如景、物、人、事、思想感情等,这是立意明确的先决条件: 2. 二要精心选择能表达文章中心的材料,如果材料与文章的中心联系不紧,就影响中心的明确; 3. 是在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两句话进行议论或抒情,揭示文章的主旨,使整篇文章宛如画龙点睛般活脱起来。 4. 平中见出奇新意。常见的方法有:⑴“旧瓶装新酒”。针对人们习惯了的事物、思想、理念,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看法和见解。⑵“反弹琵琶”。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提出自己与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以新眼光、新观念来分析事物,评价事物。⑶聚焦时代。针对社会现实,关注时代热点,比如对救助弱势群体的看法,对环境污染的看法等,把自己对材料的独特体验、见解、评价等纳入文中。 三、内容 有的同学在一篇文章中写了好几件事,但每件事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文章自然无法充实起来。 内容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 新课标为中学生设定的总体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具体明确”即是对作文的具体要求。在阶段性目标也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四、选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选材失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表现在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二是毫无新意的“陈旧货”。有的材料用的人多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三是简单模仿的“舶来货”,一味的模仿,进入抄袭的误区。 要求:材料除真实、典型外,还应力求新颖: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风尚、新观点、新认识、新经验等,让读者耳目一新。 具体方法是认真思考,必须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选材过程。要放弃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横生的故事,才是震撼心灵的情感。 五、情感 感情是文章的生命,写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学生在情感的表达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感情平淡乏味。原因是表达方式单一,常是一叙到底,没有恰当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 ⑵、感情虚假失真。由于阅历少,对所经之事又感受不深,难以写出真情实感,“为文造情”。 ⑶、感情夸饰失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有强烈的情感体验,但没有掌握一定的抒情技巧,而出现了小题大做、大词小用、感情夸饰失度、抒情矫揉造作等情况,从而消弱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⑴突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⑵发挥表达的传情功能。可运用议论、抒情直接抒发感情;采用描写,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对抒发感情有直接的功效;而记叙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要表达真挚的感情,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⑶凸显局势的表情特性。从语气、语调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句式各有所长,能充分展示不同的情感。再加上长句和短句交替使用,关键语句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⑷突出修辞的寓情特色。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不仅使文章生动形象,尤其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表达情意,抒写感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75e0f0c74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