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十届青年杯教学大赛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 31、回声 魏艳梅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2个左中右结构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2个左中右结构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揭示课题: 1、 播放《回声》动画片中的一个小片段,问题:动画片中的小白兔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呢?(回声) 2、 回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番吧。 3、 板书课题:31、回声 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字词,感知全文: 1、自由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书下的拼音读一读; 2、出示字词,学生带读这些字词: (1)倒影、捡起、扔进、桥洞、周围、激起、碰到、半圆、河岸、返回来 (2)一圈 一圈圈 波纹 一圈圈波纹 (3)呱呱呱 他在学我说话哩。 “呱”“哩”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你还能说一说带有口字旁的字吗?归类识字是一个好方法。 3你推荐咱们谁为我们分段朗读一下全文,其他人边听边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 )在( )的帮助下发现了( )。 三、精读文章,明白成因: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 2、“倒” 多音字 组词 用图片理解“倒影”的意思。 3、(出示图)同学们,这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多美的景色啊!谁还能再读读这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小青蛙和妈妈一起游到这美丽的桥洞底下,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呱呱呱,多好看啊!” 1、“呱呱呱”表示青蛙的叫声,是个象声词,表示某种声音的词,像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几个吗? 2、教师引读——小青蛙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他很高兴地说…… 这里的景色这么美,小青蛙高兴得叫起来…… 3、就在这时,有趣的事发生了。知道什么有趣的事吗?(不知哪儿有一只青蛙也在叫) 4、小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把小青蛙说的话用直线画出来,把看不见的小青蛙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再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5、分角色朗读。 (课件出示) “呱呱呱,多好看哪!”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你是谁?你在哪儿? (1) “你是谁?你在哪儿?”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奇怪)你再读读。 (2)连用两个问号,表明了青蛙特别奇怪,谁还能再读读? (3)那女同学当小青蛙,男同学当“看不见的小青蛙”, 我们来读一读。 (4)老师现在也想读了,我们一起合作完整地把第二自然段读一遍。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到底是谁在学小青蛙说话呢?小青蛙和你们一样,感到非常奇怪。 我们看书上用了个什么词?(奇怪极了) 1、请你用“( )极了”说一些词语。 2、谁能带着“奇怪极了”的语气读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哩”是语气词,要读成轻声。 3、师引读:妈妈笑着说:“孩子,跟我来。”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到底青蛙妈妈要带它去哪儿?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图片) 1、看,它们来到岸边干什么呢? 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妈妈把小青蛙带到岸边干什么呢? 2、处理认读字:“圈”(大口框加上“试卷”的“卷”)来伸出你们的小手来画一个大大的圈。 带有“圈”的不同的词语中不同解释选择。 A、环形,环形的东西;B、量词;C、包围。 圆圈 ( )圈起来( )一圈圈( ) 纹——谁能给它找个朋友,组个词。(皱纹、水纹、花纹) 3、妈妈把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板书: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 荡回来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同桌先互相说说看。 2、师:妈妈用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作比较,告诉小青蛙回声的道理。 3、师生一起合作完成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 返回来 4、动画演示回声的形成。 5、感谢青蛙妈妈让我们也明白了回声的道理。那么小青蛙明白吗?你从哪儿看出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最后小青蛙的神情、语言) (六)学习第六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我们弄懂了回声是怎么回事,高兴吗?小青蛙也很高兴,它又游回桥洞里。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小青蛙的喜悦的心情好吗? 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写字练习: 游 倒 这两个字都是左中右结构的字,你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三个部分都要写得瘦一些。 师范写,生写,展示。 五、谈话: 1、今天这节课我们明白了回声是怎样形成的,回去查一查资料,你在哪还能听到回声呢,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2、回去把这篇文章读给您的家长听一听,我们下节课一定读得更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7728a507c1cfad6185fa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