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

时间:2022-08-03 11:30: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

摘要:刘勰十分重视风骨,“风骨”的含义是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建安时期的诗文作品,最易使人感到风骨高举。从而产生了“建安风力、“建安风骨”重要概念。刘勰还提出了树立正确文风、执正以驭奇的方法,即要揣摩前人范文,体会和掌握各种“文术”,并且要在文辞运用、具体的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文学思想

刘勰非常重视文风之正,而他以“风骨”这一描述性的词语概括优良文风的特征。刘勰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风并不是指情志本身,但风是表现情志时的最重要的因素。人体中须有生气,方是活生生的人;抒发情志须有“风”,才能打动读者。“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就是作品中情志表达的生动性、活跃性。“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风的特征是表达的鲜明、爽朗。“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作者写作时必须情思饱满,精神健旺;还须思路畅通,情志贯通周流于整个作品,若“思不环周”,表达的断断续续,则必然无生气,无活力。总之,风并不就是情志本身,而是指情志表达的明朗、生动,因而具有感染、说服读者的力量。

“骨”是指“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骨与文辞有密切关系,但并非指文辞本身,而是指结撰文辞中的首要条件,如同人体必需有坚实挺拔的骨骼一般。“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骨之有无,取决于“结言”,即遣辞造句之是否端正、确切;骨的特征,在于运辞之精炼,即简约而切当。总之,骨就运用文辞而言,要求用词造句端正精当,使作品显得精干挺拔。

“风”“骨”分释已如上述。“风”“骨”合言,便是指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风骨》篇云: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明”与“健”“清”与“峻”,便是风骨含义的概括。

具备风骨非常重要。而在刘勰心目中,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以美丽的文采,方为合乎理想。他说若只有文采而无风骨,有似于雉鸟羽毛美丽,却没有力量,不能奋飞;但若有风骨而无文采,则似鹰隼骨劲气猛,一飞冲天,但缺少耀眼的色彩。唯有两方面兼具,才是“藻耀而高翔”的“文笔之鸣凤”。此种观点,充分体现了南朝的时代风气,那是一个非常重视文辞美丽的时代。刘勰绝不曾脱离他所处的年代。不过他清楚地认识到,这两方面中,必须以“风骨”即文风端正为基础。不然,即使“丰藻克赡”,也将“振彩失鲜,负声无力” 风骨是刘勰对于文章总体风貌的审美要求,其实质是要求文峰端正。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适当的文采,那便最为理想。饰以文采属于“奇”一方面,风骨加上风采,便是奇而不失其正,是“执正以驭奇”的一种表现。

在刘勰这儿,风骨并不仅仅是对抒情性体裁的作品如诗歌的要求。虽然《风骨》篇中说“怊怅述情”“情之含风”“述情必显”等等,但对这“情”字还是应理解得宽泛一些。可以理解为情志、情理,泛指内容而言。当然抒情的诗歌最易于表现出“风力”即感染读者、




打动读者的力量,但非抒情性的作品,也会对读者产生某种效应,触动其心灵。“风力”可以理解为感染力,也可以为折服力、说服力。总之“风”的要求,就是让读者对作品的内容有鲜明、清晰的感受。

建安时期的诗文作品,最易使人感到风骨高举。《明诗》篇言建安诸子的五言诗,“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晣之能”。慷慨任气,即直抒胸臆,意气激荡,这样的作品,当然情感强烈,爽朗动人。“不求纤密之巧” 唯取昭晣之能”,意谓用笔较粗放,语言较质朴而少雕琢,只求表现的明朗。这样的作品,当然不会“瘠义肥辞”“膏腴害骨”“建安风力、“建安风骨”以后成为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

以下是称说应用性文字、公文具有风力;如论优文封策宜“气含风雨之润”,劾奏文宜“砥砺其气,必使笔端振风”“气流墨中” 檄文应“气似搀枪所扫”“气盛而词断”,称赞臧洪歃辞说“气截云蜺”。均是指作品给读者以十分鲜明的感受。其感受或滋润,或刚正,或凌厉,或悲壮,各不相同,但都是因作品的内容表达得明朗清晰,因而作用于读者,能收到“风行草上必偃”的效果。此外《诸子》称《列子》“气伟而采奇”,指其书给读者气伟不常的强烈感受,也可以说《列子》具有风力。

以上所举为言“风”“气”之例。言“骨”者,如《风骨》称“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潘勖《九锡文》模拟《尚书》等儒家经典语言风格,刘勰认为此种语体富于端正典雅之美,故称其“骨髓峻也”

刘勰标举风骨,那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文风、执正以驭奇呢?还是要从学习古人入手,也就是要揣摩前人范文,体会和掌握各种“文术”即写作规律。并且在文辞运用、具体的写作手法等方面是变化的,作者应在这方面力求创新;而各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包括风格特点,却是古今一致的,所谓“诗赋书记,明理相因”,作者必须很好的了解、掌握,即所谓“参古定法”。对此刘勰亦十分重视。

参考文献:1《刘勰评传》,杨明,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李春青,高等教育出版社

3、浅论刘勰《文心雕龙》之《风骨》篇,刘楠,《西江月 下旬 1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7838134763231126edb11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