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音与古代诗歌》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秦始皇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是陕西人。汉高祖刘邦虽不是陕西人,但在做皇帝之前,长期在陕西活动。当然他的儿孙们,都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了。另外被称为“造字圣人”的仓颉也是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全国开始通用李斯小篆,汉代演变成隶书,魏晋南北朝时期变成魏体,唐代演变成了今天通用的楷书,中国文字的基本形体定型。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中国文化就如汉字的演变一样,是在中国最强盛的周秦汉唐时期,所以诗歌中也就必不可少的使用了秦音。另外,诗经、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有时候都用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之也更为押韵顺口。 一:秦音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及释义 1.“僚”字 早在《诗经·陈风·月出》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月出佼兮,佼人僚兮。”僚:《集韵》释之【朗鸟切,上筱,来】美好貌;毛传曰:“僚,好貌。”孔颖达疏曰:“谓其形貌好,言色美,身复美好。;”《诗经·陈风·月出》中还有“月出照兮,佼人燎兮。”的诗句。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貌嫽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 陕西人喜欢将“好得很”说成“僚咋咧”,这个“僚”字,按照学者考证,应该写作“僚(燎,嫽)”。 陕西人口语中常说“僚”,但是很少有僚字单独出现,一般会说“僚的很”“僚的太”“僚咋咧”,尤其是“僚咋咧”非常常用,翻译成汉语普通话就是“好极了”、“好得很”。如果要加深“僚的太”的程度,则谓之“僚的太太”,“太”字的叠用从音韵和语义两个方面加强了“僚的太”的表达力和感染力,朗朗上口,富于喜气,尤其符合夸赞这一语言环境。 2. “闻”字 “闻”字。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其源的陕西方言词语,数量就更多了。我们在阅读唐宋诗人的作品时,对一些普通话中所没有的词语,往往就可以利用陕西方言来加以解说——这样不但准确无误,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诗云:“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建的《秋日后》诗亦云:“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暴旧芳茵。”这两句中的“闻”都是“趁”的意思,和我们陕西话中的意思相同。像“趁热吃”,陕西话就说成“闻热吃”。“趁凉”,陕西话说成“闻凉”。再如,宋代的著名词人柳永的《木兰花令》中又写道:“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又段成己《行香子》:“自叹劳生,枉了经营,而今一事无成,不如闻早,觅个归程。”其中的“闻早”,也是“趁早”的意思。可见,“闻有酒”也就是“趁有酒”之义; 3.“白雨” 如司马光《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苏轼《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后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我们陕西人一看诗句中的“白雨”,就知道是“暴雨”的意思,而不会理解为与“绿水”、“青山”相类似的结构。 4.“争”字 又如,唐代杜荀鹤《目遗》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人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隔一簟,去天争半蓬。”“争几多”即“差几多”;“争半蓬”即“差半蓬”。陕西人一看自明。 5.“年时” 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时”即“去年”,陕西人一览便晓。 二、秦音与古代诗歌的押韵 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陕西话“黑”押韵。 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其中的测,黑,色,得,都必须用陕西话来读才能押韵.按陕西话,“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诗仙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其中的陌、宅、赫须按陕西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能押韵。 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这其中的白、脉用普通话来读,不能与末句的客字押韵。但用陕西话分别读作“北”“们”“肯”,就全部押韵了。 高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按陕西方言,“色”念sei,才押韵。 陕西方言在古代叫做“雅言”,秦汉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使了陕西话影响到全国各地,唐代时达到鼎盛,当时的皇帝、妃子、大臣、百姓、外国使节均说陕西话。伍永尚是一位研究陕西方言的专家。他举例说,只有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读出韵味。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以及普通话的普及,陕西方言的生存空间日趋萎缩,导致很多地道的古语只能在文艺作品中见到。为此,现实已经发出强烈呼吁,希望有更多对陕西方言感兴趣的人投身到陕西文化的研究中来,保护挽救这一古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794db194431b90d6c85c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