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派理性与节制的诗学观念 摘要:新月诗派是一个追求艺术美的诗歌流派,对新诗的理论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理性与节制的诗学观念对五四以来泛滥的抒情主义起到了反拨作用,而且在艺术表现上善于将主观情感转化到客观意象上,增添了含蓄深沉的诗意美感;最重要的是,新月派诗歌采用“和谐”“均齐”的新诗格律形式和客观化的抒情方式来对情感进行节制,这为新诗现代化抒情观念的探索与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关键词:理性;节制;客观化抒情 一、对抒情主义的反拨 自五四白话诗运动以来,中国诗坛弥漫着浓厚的抒情主义风气,针对于抒情泛滥且毫无规范的自由体诗,新月诗派开始对诗歌的抒情方式进行探索。梁实秋首先展开对于抒情主义的反击,但实际上他反对的并不是抒情,而是“伪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对五四时期的抒情主义作出反思。梁实秋曾说:“文学的力量,不在于开扩,而在于集中;不在于放纵,而在于节制。所谓节制的力量,就是以理性驾驭情感,以理性节制想象。”所以他认为抒情应该是有度的,而这个度则需要“理性”来进行把握。随后,新月派其他诗人也开始提出自己对于节制抒情的看法和主张,闻一多创作出不同于前期浪漫主义风格的诗集《死水》,对《红烛》中展现出来的感伤色彩进行反思,开始进行客观化抒情写作。徐志摩、饶孟侃等人也展开了对于白话诗“伤感主义”的批判。 总的来说,新月诗派看到了自由体诗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但要注意,他们主张的节制抒情,并不是放弃抒情,而是不再放任情感的自由宣泄,用理性来进行牵引和指导,拒绝情感的过度泛滥。这就要求诗人把自我主观情绪藏在精炼提纯后的文字里,并且在主体不露声色的叙事中展现出个人的主观情感。新月诗派的这种审美主张吸收借鉴了西方新人文主义和巴那斯派观念,即强调诗歌抒情中理性的力量,倡导传统的古典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外在形式美等;但同时这种审美主张又与中国传统诗歌中含蓄蕴藉的情感约束特征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新月派诗人的诗学主张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主流取得了历史上的诗学情感性的联系,这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新月诗派提出的理性与节制的诗歌抒情理念,在新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对于早期白话新诗中感情的直露和泛滥的弊病进行了约束,从而为新诗艺术的不断完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这种对于诗歌抒情的有效节制,也使诗歌的内涵更加富有深蕴,含蓄隽永,也更能激发主体的审美想象力,从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二、注重意象的描绘 新月诗派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主张要求诗歌中避免直接突兀的情绪呼喊,所以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提倡通过精妙的构思与艺术想象力,将浓烈的主观情感转化到具体的客观意象上,借助意象来传达诗人所赋予诗中的内在意蕴。这种抒情方式减少了诗意表达的直白浅陋,而给诗歌增添了含蓄蕴藉、意味深远的美感,使之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艺术表现力。 新月诗派在客观抒情上开始引入象征手法,注重意象的呈现。他们主张把感情融入到意象中,通过对意象的刻画描绘来变相达到节制抒情的效果,这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的委婉曲折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一致的。新月派诗人认为,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构思需要进行精炼提纯,这样才能实现诗性的造化与凝练。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多借助意象的刻绘,他们从生活经验本身出发,经过个人想象和艺术挖掘,然后将情绪或观念投射到具体意象上面,来创造出深邃独特的诗歌意境。例如闻一多就特别注重意象的铸造,他主张把情感熔铸到意象里,然后再将其容纳到规范严谨的诗歌形式中,所以他不进行浓烈的情感宣泄,而是把感情压制在理性之下,凝聚成诗的意象。因此我们读他的诗歌时,经常会感觉到情感的压抑与沉重。比如他的名篇《死水》,揭露腐朽黑暗的旧社会,表达其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以及迫切寻求改变的爱国主义情感。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便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死水”象征着当时处于残败混乱中的旧中国,“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对于现实的深深失望感;而后诗人觉得既然现实已经如此不堪,那便不如坏的更彻底些,索性“多扔些铍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饭残羹”,给世界的毁灭加一把柴火,让它彻底腐烂消亡。然后诗人用形象的意象和丰富的想象来描绘“死水”中加入“破铜烂铁”后的变化,用各种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珍珠”等意象来修饰那沟“死水”,采用的是审丑式的刻画,美丑对比,使丑陋更加丑陋,通过对丑的否定批判来侧面反映出对于美的渴望与向往。诗人选择用意象来投射主观情感的方式有力地扩大了新诗的抒情意象范畴,丰富了新诗的审美感受。 三、主观抒情的客观化转变 为了实现“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新月派开始有意识地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新月派诗人认为诗歌应该表现人的现实生活经验,而不是沉浸在感情中无法脱离。所以新月诗派努力寻求客观的表现手段,试图使诗歌在方法和技艺上表现出节制情感的倾向,通过对形式的要求来表现诗人更深层的思想感情。这种客观抒情诗中的叙事性成分加强,呈现出非个人化的倾向,也就是说诗人的主观情感都藏在客观叙事之中,尽可能地表现理性客观的态度。这种抒情方式有利于诗人开拓境界,抒写人生现实。 新月诗派诗人尝试叙事风格诗歌的创作,善于在诗歌中运用客观化的手法进行事件叙述,使诗歌摆脱了泛滥抒情的弊病。这种叙事手法不用与诗人发生直接的情感联系,但却能从侧面中反映出诗人的情感态度。这类诗歌作品展现的是真实的历史和现实,具有很强的客观性,比如在揭露现实丑陋,关注民族未来,表达爱国之情等方面,诗人并不是采用直接抒情,而是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将生命体验带入到客观的现实事件当中,然后将故事讲述出来,通过诗人与读者对国家和现实的共通性情感,来反映出这份真挚深沉的血肉之情。 闻一多曾在谈论新诗时,说他的诗“往往不成于初得某种感触之时,而成于感触已过……到那时琐碎的枝节已经遗忘了,记得的只是最根本最主要的情绪轮廓,然后再用想象去装成那模糊影响的轮廓。”这说明,闻一多是反对情绪化和个人化写作的,他的情感表露都是在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去掉了浮华的个人情绪。新月诗派主张在写作中调动生活经验参与,增强诗歌情感的深度,协调情与理的关系,达到个体性和普遍性的契合。为了展现人生经历,传达普遍性的人性情感,所以诗人努力以理性来节制抒情,在诗歌写作中隐藏个人的态度和立场,使读者自己去感受体会,使诗歌与不同心境下的不同心灵进行碰撞。 结语 总之,从新诗发展的脉络上看,新月诗派在新诗技艺的探索与革新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然新月诗派对抒情主义的反拨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在借助外来理论与本土传统诗学理论结合时出现了矛盾与错位等,但我们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新月诗派节制抒情诗学观的意义与价值。后来的现代派诗歌等开始追求诗歌的含蓄和蕴藉之美,淡化和节制情感的宣泄等,这与新月诗派在抒情方式上的拓展和革新是分不开的。所以新月诗派提出的理性节制情感和客观化的抒情观念不仅促进了新的诗歌审美范式的形成,也为新诗的发展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灵感启发。 参考文献 [1]徐静波编.梁实秋批评文集[M].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2]闻一多.死水[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闻一多.闻一多论新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徐志摩.白朗宁夫人的情信[J].新月月刊创刊号,1928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7ca9ab5b8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