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艰辛收获科学-2010上海世博会纪略 作者:方可成 来源:《科技视界》 2011年第32期 “看得我想掉泪,只有一个感觉,我们的员工好!”俞正声同志看完文汇报刊登的“世博故事”,动情地写下了这句话。一个个工作在一线的“小人物”感动了市委书记。 8年筹备,184天运行,上海世博会演绎了多少故事,凝聚了多少艰辛?!从一个人的参与,到一座城市的洗礼,开埠150多年的上海又多了一段光荣的记忆。 世博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如何满足国人的期待和热情?世博会在上海城市中心举办,如何确保7000多万游客平安有序、2000多万市民生产生活正常便利?世博会历时半年,各项设施与服务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持久保持最佳状态? 面对这三大难题,世博会组织者和上海市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依靠全国人民、特别是周边省市和全市人民的支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开放创新,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本届世博会的成功、精彩和难忘。 这是一次艰辛的付出,更是一份难得的收获! 靠科学发展引领办博方向 如果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契合了科学发展的理念,上海世博会的历程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份样本。 世博成功,得益于科学发展。 应对7000多万总客流、最高103万单日客流,平稳有序的秘诀何在?两个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世博期间,95%以上游客利用公共交通出行,40%世博客流选择轨道交通。 这是上海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结果。短短两年内,上海轨道交通里程从200多公里提高到420公里;这是组织者倡导公交优先的结果,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旅游巴士和水上巴士多管齐下,停车场加轨交、公交专道和信息诱导配合,提高了公共交通的便捷性;这是科学指挥的结果,33家机构组成一体化指挥平台,信息系统实时报告客流变化和交通路况,一切尽在掌握中。 举办世博,处处体现科学发展。 与持续半年大客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部分市民的正常出行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既确保安全有序,又确保繁荣开放。上海市出台的一系列世博安保规范措施,充分考虑了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作为备用的单双号限行政策始终没有启用;世博园区周边管控区也柔性管理。 宁可牺牲一点精彩,也要少一点扰民。为减少对黄浦江航运的影响,减少对周边居民、交通的影响,开幕式团队放弃了在卢浦大桥上架设LED大屏的方案,尽力在有限空间取得最佳效果。 多一份付出,就多一份便民。交警部门原打算在中环设立世博专用道,但他们精心设计出7种路线后,在各个路口引导车辆快速出入园区,不设专用道,一样保畅通。 举办世博,推动上海科学发展。 办博为了发展,这是上海申博的初衷。 上海世博会选址市中心,横跨浦江两岸。上海市市长韩正曾阐释选址的两大考虑:一是把黄浦江边的生产岸线变成生活岸线,还岸线、江边于民;二是选择百姓受益最大的一块地,通过一块地带动全市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的鲜明体现,也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具体演绎。 园区的规划一开始就是上海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充分考虑后期利用。世博会后,园区内所有道路、越江隧道、地铁,都和城市交通网完全接轨,做到“零废弃”,整个园区将成为横跨浦江的城市新中心。 靠群众路线凝聚办博力量 从年初在市委全会上强调“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到明确提出办博宗旨:为参展者服务、为参观者服务、为市民群众服务——坚持群众观点,上海市委一以贯之,平常如此,办博亦然。 一切为了群众——办好世博会,就要以人为本,服务好7000多万中外游客。 为尊重群众需求,组织者最大限度提供世博会服务信息。从报纸到广播、电视,从互联网到手机,从移动电视到街头屏幕,到处是世博会服务信息。“要看世博,先查信息”,不仅是上海市民的习惯,也是各地游客行前的必修课。对客流的均衡,世博会组织者既不主动组织,也不强行制止,靠的是服务和引导——告诉群众真实的客流信息,请群众自己判断;设计丰富的观博攻略,请群众自己选择;提供人性化观博提示,请群众注意防范。 为满足游客需要,组织者尽一切可能提供人性化服务。园区设立直饮水点117处、每天人均消耗量相当于4瓶矿泉水。园区配备了1.1万多个厕位,用了9种清洁剂,三五分钟就清洁一次。夏天,园区安上遮阳伞和喷雾器;秋天,园区提供热水饮用;有人反映儿童如厕不方便,上百个儿童厕所很快就出现;有人说吃饭太贵,新亚大包就开进了园区,5元3个包子、10元1袋面包。 一切依靠群众——办好世博会,上海干部群众倾情投入。 数万名建设大军仅用3年多时间完成建筑面积230万平方米,建成了新中国规模最大的单个建设项目;16万工作人员、保障团队和志愿者夜以继日,实现了园区184天的平稳运行;200万名社会志愿者遍布上海街头弄口;每天700多万地铁乘客自觉接受安检…… 执勤士兵李雨明说,宁可生命有透支,不让使命有亏欠;基层党支部书记吴尔愉说,请首长放心,我们会把工作做好;不知名的清洁女工说,辛苦,但是习惯了。复旦4000名志愿者留下37万字服务攻略,园区AB片区管理部副部长莫贞慧一人写出7万多字工作手册,礼宾部工作人员徐珏一眼能识“万国旗”……这是群众的智慧,更是群众的力量。 靠实事求是为中国为上海争光 举办世博,上海再次位于聚光灯下。 上海,以实事求是为起点,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城市。 实事求是是一种自信。上海开展迎世博600天行动,不是搞“面子工程”,不追求一个十全十美的上海,重要的是借此机会改进城市管理、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实事求是是一种务实。面对试运行的不够理想,组织者的态度是:不回避问题,不掩饰问题;组织者的做法是:不相互埋怨,而是相互支持;组织者的口号是:办一天世博,改进一天工作。面对媒体和各方批评,组织者不辩解,不回避,扎扎实实埋头改进。从2010年4月20日的20万人入园就“狼狈不堪”到10月16日百万客流下的平安有序,组织者不懈的努力赢得了各方一致肯定,让挑剔的香港媒体也“低开高走”,赞誉有加。 实事求是也是一种方法。对于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组织者正视现实,除了文明劝导,更通过文明办博来促进文明观博——想方设法改进设施,改善管理。 比如,解决乱扔垃圾问题靠了两条:提供更多的垃圾桶,不停地打扫。解决排队问题靠的也是两条:硬质围栏和预约券。设施改进与管理改善并举,园区干净了,排队有序了,园内的文明状况明显高于各地平均水平。 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展示一个开放的城市。 海纳百川,是世博会的本质要求。五大洲参与的开幕演出,200多参展方的展馆展示,2万多场文艺演出,都是世博会多元、包容的见证。 海纳百川,也是办博者的态度。中国馆的设计、海宝的创意、各种运营团队,来自五湖四海;园区的运行,吸取了往届世博会的经验;《上海宣言》凝聚了全体参展方的共识。 上海,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展示一个创新的城市。 追求卓越,不仅体现在上海世博会参展方数量最多、参观者数量最多、园区面积最大,更体现在上海世博会的两大创新:城市最佳实践区和网上世博会,体现在第一次提出城市主题,第一次提出“低碳世博”。 追求卓越,还体现在组织者从不停歇的脚步和奋力向前的状态。在平稳运行100天之后,组织者提出了不自满、不松劲、不懈怠的“三不”要求,派出督察组暗访各个片区,确保各方工作热情不减,服务水平不降,善始善终。 回望8年历程,回想184天,多少人感慨万千,曾经的压力,曾经的艰辛,何足与人道也!好在,艰难的历程,会变成我们的财富;艰辛的付出,会成为我们的收获;艰苦的探索,会凝聚成弥足珍贵的办博精神,流传延续,启示明天,激励未来。 上海世博会收获了上海的荣光!更收获了中国的荣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84350b2fc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