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史观的含义

时间:2023-01-07 07:28: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代化史观出自《现代化新论》,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现代化史观系指以现代化进程为主线考察世界历史及其变动规律的理论方法体系。它紧紧扣住500年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根本特征,试图解释世界历史变化的深层动力和共同特征,并试图对人类未来前途做出回答。

现代化研究从诞生始便伴随着激烈争论。早期现代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学界,属于社会学范畴,主要体现为一种线性发展观,认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一个必然过程,而且道路具有同一性,即所有国家只有走欧美模式才能实现发展与进步。该时期理论的基本特征是把传统与现代社会看成两个断裂的、没有任何相似性的时期。70年代,早期现代化理论遭到广泛批判。很多学者对将欧美模式视为所有国家现代化唯一模板的理论提出质疑,并将重点转向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原因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由拉美学者提出的“依附论”,认为第三世界国家落后的根源在于自近代以来形成的以中心—边缘为基本特征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结构。除此之外,沃勒斯坦从现代世界体系形成的角度也认为近代以来中心—半边缘—边缘不平等的世界格局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以艾森斯塔特为代表的学者则从不同国家文化传统出发论证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现代化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在中国特定的背景下,许多理论问题被继续争论并得到进一步延伸。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有:


第一,现代化的定义问题。狭义的现代化一般指的是经济层面的工业化,而且主要指的是经济欠发达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其主要内容是经济和技术追赶。而在韦伯那里,现代化则主要被视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罗荣渠对现代化做了广义的定义。广义现代化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现在国内学界基本认同罗荣渠的看法,但也有学者指出现代化的经济层面不能仅指工业化,二战后的经济变革已经超越了工业化的范畴而向知识化、小型化过渡。而现代化也不仅仅局限于社会范畴,现代化应该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变革。

第二,现代化的道路问题。大多数学者不赞同所有国家都会走欧美同一模式的观点,认为现代化道路应该是多样的。各国具体国情不同,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会导致现代化模式的差异。罗荣渠的一元多线理论代表了国内学者的基本立场。“一元多线”指的是生产力因素始终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化的模式应该是多样而不是单一的。

第三,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问题。大部分学者认同将世界现代化进程区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类型。欧美国家的现代化主要是从内部孕育的,工业化投资主要来自本国内部的积累,因此是内源性的;而后发现代化国家主要是在异质文明的撞击下,引进国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97457c168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