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文解字叙》有感

时间:2022-09-25 18:18: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许慎的语言观和文字观

——《说文解字·叙》读后感

中文091韦天晶 0901011014

《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是作者许慎二十多年的心血结晶。许慎在《说文》中记载了他所有能看到的古文字,在解释字义的过程中也透露了自己的一些文字学的观点。而我认为就《说文解字·叙》来说主要体现了许慎强调语言文字政教功能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解释了六书理论。 一、《说文解字·叙》概览

《说文解字·叙》的第一段就阐述了文字的起源,许慎认为文字起源于伏羲的八卦,仓颉是造字者,但也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完成的。而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不论是伏羲还是仓颉都是依据鸟兽的纹理、足迹来创造八卦或文字的。在这一段中许慎还为我们阐述了文、字、书的概念。文与字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依类象形是文,形声相益是字。结合后面的六书理论,象形字的是“文”,形声字应该归入“字”

《说文解字·叙》的第二段许慎解释了六书理论,并提供了例字。六书理论最早出于《周礼》“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是这里只提及了六书并没有具体解释。许慎是最早具体解释并举出例字六书的人,后人的见解也多以许慎此处的解释为基础得出的。

第三、四两段讲述了古文字不再是同行文字的原因——战国诸侯为了争霸天下废典籍,异文字以及秦朝烧灭经书,以小篆为正统文字。秦就有大篆、小篆等八种文字体式,这也是文字从仓颉创造之初到周朝再到秦朝所经历的一个发展历程。

第五、六、七三段讲的是古文在汉代的发展、保存情况,还批判了当时一些今文学家对古文大加非议,随意解释文字的混乱现象。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许慎是一个古文学家,他创作《说文解字》的原因之一是为了确立规范,纠正今文学家对文字的随意解释,避免一般人的误解。

最后两段讲的是许慎自己编纂《说文解字》这部书的态度、目的和体例,书中所引都是有根有据的。

二、文字的政教功能 《说文解字·叙》中许慎反复多次强调了文字的社会性即政教功能,这贯穿了整篇叙文。首先从文字的起源和创造看,这里提到了三个人物伏羲、神农氏和仓颉,伏羲和神农氏都是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而仓颉则是另一位贤君黄帝的史官,他们都是比较典型的开明统治者的代表。而创造出文字的目的则是“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文字是一种教化百姓的工具,辅助帝王们对百姓的治理。所以不论从文字创造者的身份还是创造目的来说,文字作为统治工具的社会属性是其根本属性。 在文字的发展历史中,战国诸侯废经典为本国实行法家思想政策,富国强兵的道路扫清障碍。秦始皇烧灭经书,设小篆为统一文字,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自己推翻周天子的统治,一统天下设置一个合理化理由。避免百姓因为使用着周朝的古文,怀念周朝的统治,觉得现在秦朝来得名不正言不顺进而产生推翻秦朝的想法。这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禁锢,从反面看出文字的政教功能。

此外许慎还列举了汉王朝对文字重视的一些正面的例子,比如说“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汉代的官员选拔对于文字的认识数量以及书写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写错


别字的还要接受处罚。孝宣帝曾礼遇能识认古文字的人,封为小学元士,王莽摄政时期派大司空甄丰等人矫正文字。这些事例都可以看出统治者们对于文字的重视程度 当然虽然在先代遭到了极大的摧残,但至今仍是有些古文较好地保留了下来,说明了古文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必要性。可是有些今文经学家对文字按照自己的理解毫无依据胡乱地解释,混淆了百姓们对文字的认识,混乱了朝廷的法令政策。这种不利于汉王朝的统治的行为应该制止了啊,所以许慎要编纂《说文》。同时儒家的经典有利于百姓教化,纠正并规范对古文字的解释,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习《书》《论语》等经典,理解其中所宣扬的周朝礼制到战国儒家一脉相承的治世思想。

许慎在倒数第二段直接表明“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对文字的政治功能做了一个总结,文字是政治的基础,对文字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拔高。但是我认为许慎过于强调了文字的政教功能,削弱了文字的独立性,社会政治功能也并非是文字的本质。语言文字不仅是一种政治统治的工具,就语言的性质来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具有社会性、全民性和体系性三种性质。从性质中语言的性质中不难看出语言文字的确具有一定的政治统治功能,但是许慎却将其拔高到了不合理的高度,这是不可取的。当然这其中有汉朝自汉武帝后就是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许慎这样经学家深受儒家入世精神影响的关系。 三、六书理论

《说文解字·叙》中另一个较为明显的文字学观点就是六书理论,六书出于《周礼》,西汉刘歆将其扩展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进一步进行详细的解释并举出例字。六书并非都是造字法,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这四种是真正意义上的造字法而转注与假借都应该算是用字法。前面四种造字法都比较容易理解,指事从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看见这个字仔细地观察理解就能明白这个字的意思。但是与象形相比,会意表示的都是一些抽象意义的字,像“上,下”这样的方位概念比较难弄明白,造字时就用一横的上、下表示。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摹事物而成字的一种造字法,“日”“月”就是典型的例子。形声,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形符表示形声字的意义类属声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江、河是许慎为我们举出的例子。会意就是造字时组合两个字的意义,来表现新字的意义指向。从这个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出会意字都是至少由两部分组成的。转注与假借的定义与用法现在仍然存在争议,但按照《说文解字·叙》的字面意思理解,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意义不太好理解,似乎是有同一个部首,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就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这个概念。 许慎解释六书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说使后人对于文字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后人开始重视六书,会思考这些字是怎么造出来的,为什么要这么造,甚至是“转注”这个问题也成为文字学家们的研究对象。即使许慎的解释不一定全部正确,但是这拓宽了后世文字学家们的视野,拓宽了文字学研究的领域。 四、文字是变化发展的

许慎已经发现了文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并非是一沉不变的。从最初的上古到其生活的东汉,文字已从象形文字、古文、大篆小篆到小篆几经变迁。而从《说文解字·叙》中看语言文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统治者的政令和使用者在具体使用中的改进。小篆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设定的官方通行的文字。隶书是由于狱吏们为了节省办案的时间而创造的一种简化的文字。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古文就自然而然地淘汰了,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许慎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秦始皇用人力来改变文字最终还是被符合人们生活、工作中使用规律而产生的隶书所取代,表明文字的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和人们的使用规律,用政治力量强行去改变是不行的。在语言文字的发展中,文字的书写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符合人们的书写、使用习惯,这就是文字发展的规律。秦国文字有八种体


式:一叫大篆,二叫小篆,三叫刻符,四叫虫书,五叫摹印,六叫署书,七叫殳书,八叫隶书。虽然秦始皇下令以小篆为通行文字,但是各地百姓由于种种原因都有各自的书写习惯或者说这些文字体式存在各自不同的使用领域,因此民间除了小篆之外还有其他七种文字体式存在。除了语言文字的体式之外,造字的方法也由最初的象形方法转变为后来的会意、指事等六书理论。

许慎作为一名文字学家无疑是伟大的,他的《说文解字》至今都是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永远不会过时。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戴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a9596a4ba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