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置理法非妄为,醉后往往见天真

时间:2022-03-26 07:42:3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舍置理法非妄为,醉后往往见天真

作者:陈圣燕

来源:《江西画报》2011年第03

陈圣燕,19704月生,福建省福清人。文艺学硕士,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理论批评家,傩文化研究专家。现任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傩文化研究所所长,江西省美术批评家委员会副主任。 黄胄先生曾说过:画画就像生孩子,哪有在人前生孩子的?”

大约是基于这种传统的低调创作的观念,评论画家作品就显得尤为为难,说好话不是,说歹话不行。平时看展览时,最怕别人问到:这作品应该如何看?好在哪里?”不是不会回答,我有近20年的学画实践经验,在别人看来又是博士,理论功底似乎也不低。从哪个地方都可以开始扯起,说出那二五三条理由,并且可以谈得生动有趣。关键是有许多话在有些场合不好说,我是个经常说实话而又不自觉的得罪了别人的人,曾在一个展览中与我的师弟交换着意见,说到我还未曾看到某人的某种作品,不曾想,边上一位粉丝神情愤愤,眼神挑衅地望着我:先生在20年前就是××社员,他怎么不会这个!”我当时心中就是一个寒噤,暗中庆幸自己还没有说些什么。展览其实就像隐蔽生出孩子的满月酒,希望在人前是受到夸奖的。 当然,这还不是我不好解释或不敢解释的主要原因,否则也太显得我没有骨气了,呵呵!在我的经验中,有两种情况是值得我们在解说时注意的,一是我们自己没有真实感受而要强做解人或知音,这样的解释可能就是背书。当然,很多时候要看懂展览,功课难免要做的,可是看展览时还是要睁开自己的眼睛,用心灵去感受与拥抱,否则,可能就只是对着复制品。 指点着作品特点甚至告诫年轻人欣赏原作时应注意的要点(这种情况我遇到过,当时心里有种很悲凉的感觉)。在许多展览中我就常遇到这样侃侃而谈的,身边往往围着一大群听众,而这时知音们就很陶醉地背着书或者海阔天空的发挥着。当然,这还不是最坏的,他们可能只是个传播者或夸饰者。最使我担心的是我们进入了自己的问题情境而不能自拔(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种情况),从而无法用纯真之眼去观察,甚至产生抗拒它的心理。对于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画,我就经历过这样阶段。也许是小时候看多了80年代之前的那些样板的革命山河般的山水画,更何况是在山区小县里,它们更是荒疏、随意、生硬与不伦不类,造成我对于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作品有一种的逆反心理,正如我小时候看到豆腐就有些反胃一样。当我面对傅抱石先生作品,特别是印刷品时,这种心态就影响着我去深入它,导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于傅抱石先生的作品都是一带而过,从未认真阅读。我们谁都无法例外地在展览中有自己的取舍,但我认为这种取舍不应该去影响其它观者,这也是我认为:不好说与不可说的原因。 我的硕士导师吴子南先生常说:学理论的画画毛病多,高不成低不就,很痛苦的。此,以前看展览时我总是以一种所谓的标准(近乎苛刻)去衡量,认可它的价值或否定其必要性。其实价值只对个体而存在,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因此才有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bd5288bbb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