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

时间:2023-02-07 22:30: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攻击性行为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和产生原因

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性格,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个人成长等各个方面,需要从多方面分析行为的具体因素和来源。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他人抓、打、撞、责骂、威胁等。攻击性行为总是以社会评判标准为基础,既要考虑个人的动机与目的,又要考虑其行为发生的原因、背景及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伤害意图、伤害行为、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的三要素。

(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具体来说,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水准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天性

攻击性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水平,不同的幼儿表现出来的情况不尽相同,在社会教育中,我们需要转移幼儿对这种行为的理解,准确理解这种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影响。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脑是分为左右两半球的,正常的儿童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处于均衡状态,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则不然。有研究说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其大脑处于非均衡状态,大脑的左半球抵抗干扰的水平较差,而右半球完性认知水平较弱,这也许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某些神经心理学如有的小朋友遇见其他小朋友就对其实行人身攻击或抢其玩具,这就是因为他左右两半球处于非均衡状态造成的,以致于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毫无目的的对其他小朋友实行攻击。


2、溺爱

现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及其长辈都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对孩子过度宠爱,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认为是他人的责任,从而养成孩子独占、霸道的性格习惯。如,当孩子摔倒时,家长就会赶快跑过去抱起孩子,心疼地说:“有没有摔疼啊,都怪地把我们的宝贝儿摔疼了,妈妈打他。”这样孩子就会认为是地面伤害了他,让他感到疼痛,是地面的错,而不能理解到是自己摔倒导致的疼痛。到了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时总是责怪别人,没有和别人商量的余地,绝大多数情况下,弱小的一方可能退缩,逐步的就会形成助长攻击性行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幼儿园的中心,所有的同学都要听自己的,逐步就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幼儿关系,让孩子无法意识到其他同学和自己是一样的,从而缺乏尊重和平等意识。

对这个小朋友产生偏见,儿童经常3、幼儿园教育

幼儿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幼儿教师的教导在幼儿的身心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认,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水平,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拿东西砸向同学,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教师的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假如教师对某个儿童有偏见,一再批评该儿童,这样其他小朋友 也会处于这种被排挤,不被接纳,缺乏关心、表扬的环境中,就会怀疑自己的水平,产生自卑心理,该儿童为了使自己不受其他小朋友的排挤与欺负就会对其他人产生防备心理甚至是防备行为,时间长了这种防备行为就会演变成攻击性行为。 4、模仿

幼儿的主要模仿对象除了父母老师外,都集中在影视作品或动画片中的人物上,一些打斗类型的动画片和电视对幼儿内心产生了打斗的欲望,并且表现在对幼儿园同学的攻击性行为上,有的孩子模仿动画片中的招数和攻击方式,忽略了攻击的目的性。当然,在模仿这个因素中最重要的还是扮演者教育和引导角色的父母和老师,有时候,父母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ce21fbfef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