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艸部》阅读札记

时间:2023-02-22 09:32: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说文解字·艸部》阅读札记



2008111102000052

在减克和先生的专著《〈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一书中,已经阐发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在古人的观物取象的过程里,涉及人与物一类,比如说就是佳人与卉木之间,往往存在着颇为复综的关系,至少包含着由人及物、亦人亦物、由物及人几种情形。而象通常习惯上理解的纯然由物及人比如先有卉木,再进而拟诸佳人的关系尚属后起,在初是不曾发生的。

更常见的情形应当是“由人及物”一类的“原始移情”。这是因为原始人的思维特点之一即是“物我不分”,也就是主、客体不分。在原始人的心目中,人与万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有同样的生命、情感、体验,物我是灌注同一的。因此,我们的初民对客观外物的认知都是从我之情感、我之生命出发的。

在汉文字学领域,这种移情原则也可以作为探求事物名源的途径之一。举一个“萱”字为例,将《艸部》和《心部》等字声符相同者两相比照,构成一组联类对比。



“萱”之得名



藼:令人忘优之草也。从艸憲声。„或从宣。《艸部》《义证》《本草图经》:萱草,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好欢乐无忧。〈说文解字〉集注》 愃:宽嫺心腹貌,从心宣声。《诗》曰:赫兮愃兮。《心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愃,宽閒心腹貌。閒各本作嫺。今正。

按“藼”是一种可以让人忘掉烦恼的草,其字又作“萱”《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陆德明《释文》“谖,本又作萱。(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合欢蠲忿,萱草忘优。()洪咨夔《西江月》“庭下宜男萱草,墙头结子榴花。()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王·萱草》[释名]忘优,疗愁,丹棘,鹿葱,鹿剑,妓女,宜男。“愃”指的是人心宽体胖之貌.《说文·心部》“愃,宽嫺心腹貌”王筠《释例》“宽闲心腹,犹云心广体胖。《玉篇·心部》“愃,宽心也。“萱”与“愃”声符皆从宣,形符分别从艸、从心。其声符“宣”在《说文》中的解释是“宣,天子宣室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盖谓大室。如璧大谓之瑄也。”可见,“宣”本身有宽大之意,系之于人心,则指人有宽广的心灵。而倘若心灵宽广,不斤斤计较于凡俗琐事,不为各类琐事所牵绊,那么烦恼自然会少,从而“欢乐无忧”.这恰恰正是“萱草”之功用。由人心之宽广无忧,再施于令人忘忧之草木,这种推论应该是合乎古人观物取象由“近取诸身”进而到“远取诸物”的思维逻辑序列的。可见,在“萱”之得名过程中,原始移情思维亦发生了作用。在古汉字考释过程中适当考虑有关“原始移情“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准确把握汉字结构与原始意义的复杂关系。



《说文·艸部》命名中的动物化倾向



在翻阅《说文·艸部》时,笔者还注意到一个现象,许多草的名字中都有动物的名称。计如下:

苺,马苺也。 芫,鱼毒也。 芡,鸡头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也有相关记载,如: 莙,牛藻也。见《释草》。按藻之大者曰牛藻。凡草类之大者多曰牛曰马。 莨,草也。按《释草》曰:孟,狼尾。“狼”与“莨”同音。.狼尾似狗尾而粗壮者也。


葽,草也。小徐按字书云狗尾草。夫狗尾即莠。 考察以上那些名称,有些是如段玉裁所说,“牛”“马”表示大(如“莙”“牛藻”有的是因其象形(如“芡”训“鸡头”,有些原因尚不知。但总起来说,都是用动物的名称来命名这些草木。这里面是否也隐含着一些历史、文化因素呢?某一些事物会有同一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其它事物所没有的。这时,他们就有了类的分别。而一旦他们有了类的概念,就会产生远近亲疏之分。而动物与人的关系自然要比植物与人的关系亲近一些。同时,人类 也从动物处学到了一些本领。比如,古人对草药的认识,除了亲身品尝试验之外,也曾通过对动物受伤后的自救行为的观察,来发现某种草的药效。至今,在许多中草药名中仍保留着许多动物的名字。比如,鹅不食草、狗尾草、鸡骨草、狼毒、鹿衔草、马齿苋、鼠曲草、猪苓等等,举不胜举。另外,出土文献如甲骨卜辞中草部字远远少于从牛、羊、豕、马等动物字符构造的字形数量,这一现象也多少可以帮助我们得出上述推断。比如,在《甲骨文简明



词典一卜辞分类读本》一书中,动物类的字有64个,而植物·粮食类只有19个字。从徐



中舒先生编的《甲骨文字典》的收字情况看,真正从草的字(包括尚未识的)只有16个,远远少于从各种动物字符构造的字。(单单以羊作为字根的字就有45个。)这些都可以说明在较早的年代,原始人对于动物的关注和认识要超过对植物的关注和认识。由于人与动物的 这种亲近,慢慢发展到后来,不但有人到动物、人到植物之类的“移情”,而且还有了从动物到植物这一类的“移情”,这也是古代由人到物的“移情”思维的一种延续。因此,这些花花草草才会有这样一些动物的名字。

再来看这些草木的又名、或名,我们还发现其中以“牛”“马”作名的居多。段玉裁在“莙”下的注中明确指出:“凡草类之大者多曰牛曰马”。为什么要选择“牛”“马”呢?仅仅是因为“牛”“马”个头要比其它动物大一些吗?还是有其它原因呢?在《尔雅·释畜》篇中,“六畜”的名称已经相当丰富,它们各有许多专名。仅以“马”为例,《尔雅》中即根据马的不同性别、年龄、颜色、品质、情态、身高以及驾车不同而分别给予其专名。我们知道,事物的专名越多,说明人们对它的观察越细致,也就意味着它与人们的关系越密切。从《说文》的记录来看,《牛部》“物”下说:“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这些都说明,随着畜牧、农业的发展,能够带来生存和发展,能够帮助人们完成各项劳动的牛、马,与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人们心目中是有重要地位的。因此,以它们来命名各种草木,要比用其它个头虽大但与人们关系并不密切的其它动物来命名自然得多。这也算另一种“近取”“远取”吧。

【参考文献】 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 华夫主编:《中国古代名物大典》“萱”条,济南出版社,1993 赵诚编注:《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ef7992bec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