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原因简析 作者:江俊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7期 摘 要:偶像崇拜在当今的中学生群体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产生和兴盛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也受整个社会大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中学生崇拜行为的外显方式具有相对有限性,学生实际上表现出强烈行为反应的为数不多,并且崇拜行为大多表现于他们的课外和校外生活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于是,这样一个实际特别需要给予关注的教育问题经常被忽视了。家长们认为这种崇拜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如果放任不管也会出现失控的后果。而作为特定群体的普遍现象,偶像崇拜具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在这里我通过调查并综合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主要观点,归纳出中学生偶像崇拜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简单分析,为家长和老师积极干预中学生的行为作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偶像崇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7-0139-01 一、中学生偶像崇拜心理因素的成因分析 1、情感寄托和自我表达。中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感,随着年龄的增加,必须经历一个“情感断乳期”。偶像寄托着他们对人生梦想和完美境界的欣赏和向往,他们通过对不同偶像的认同、依恋、追求和模仿,来确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寻找自我发展的潜能。 2、同剂心理和人际吸引。由于广大中学生在这个年龄段还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自我认同,关于自我的形象还不稳定,于是产生了“现实我”和“理想我”的冲突,他们容易过分的挑剔自己。而明星与中学生年龄相仿、心理相融、行为相似性较高,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3、青春萌动心理和性爱心理。中学生生理上逐渐成熟,性别特征日趋明显,逐渐萌发了对异性的好奇和向往。中学生的内心、情感敏感而又丰富,萌动而又朦胧,当欣赏到触动他们心灵的明星歌唱他们也有的心情,演绎他们也有的故事,就像找到相见恨晚的知己,那种喜欢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4、归属的需要和从众心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按层次划分为六种需求,而‘归属和爱的需求’恰好是青少年要面对的最主要问题”。 [1] 中学生脱离了对父母的依赖而产生的“情感真空”需要有“替代品”来填补,他们来寄托于所属的群体。为了克服脱离群体而产生的孤独感,他们需要加入到团体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为了能够得到团体的认可,个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同样的行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模仿心理。“ 青少年的一个最明显的个性特点就是表演性人格,他们渴望自主,期待展现自我,希望自己成为大家注目的焦点,所以在人前格外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 [2]因此为了与之趋同,达到相似的效果,理“明星式”发型、穿“明星式”服装,讲“明星味”语言成为中学生热衷的行为。 二、现代化的社会信息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1、现代信息传播正在高速化、大众化、娱乐化、商业化发展。“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与广泛普及,营造了一种媒体社会,带来了一个传媒时代”。[3]首先,媒体工具越来越多样化,使得中学生们频频接触偶像,认识偶像,大大拓展了其偶像崇拜的空间。其次,大众传媒不惜代价以其强力而富有变化的制作手段,传播偶像的信息,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偶像的真实感和可亲近性。第三、传媒机构采取一系列的美化手段对偶像实施“生产和兜售”,并不断制造出新的偶像代替旧的偶像,刺激中学生不断投入到这种无止境的偶像消费之中,这也成为导致中学生偶像崇拜具有易变性特点的原因之一。 2、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效应。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开放,文化氛围逐渐宽松,人们的精神需求日趋多样化,大众文化、时尚文化和消费文化悄然兴盛。影视、音乐和体育界的明星,他们“一夜成名”便家喻户晓,形成比其他领域强大得多的轰动效益。就社会文化的整体格局而言,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理性文化的领地逐渐缩小,而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感性文化的地盘日益扩大。在这种文化转型的环境中,中学生更容易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娱乐方式。他们在偶像崇拜中享受到刺激和情感带来的满足。 3.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变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型,这种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动取向。受价值观念变化的影响,人们精神世界的偶像类型也由政治型偶像、生产型偶像、神圣型偶像转变为商业型偶像、消费型偶像、个性化偶像。 三、相关教育样式的滞后和学习压力的影响 对于偶像崇拜这一问题,中学生的父母和师长的反应并不积极甚至很模糊,而学校教育中树立的榜样往往形式单一、内容刻板、政治色彩重、易造成学生反感。那种高、大、全的榜样形象难以与学生在心理上达成一致,且相去甚远。使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与教育者树立的榜样差异太大,缺乏实际影响力和感召力等弊端。 中学生向往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但学习、考试、升学、就业等压力以及传统教育的淘汰制、等级制等使他们不堪重负,并使他们始终处于高负荷的心理压力之下。虽然“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但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自由时间仍然被繁重的课业挤占所剩无几,“寻找快乐的本性在漫长的学习时间里被无奈的现实严密地封锁,于是在剩余时间里,他们高度浓缩、聚集的孩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童本性就不顾一切地寻隙溢出,冲向弗洛伊德所说的‘本能’的快乐”。 [4]他们投向了明星和偶像,投向了音乐和网络,投向了大众传媒的娱乐天地,于是关注偶像、关注娱乐动态成为他们释放压力、寻找快乐的很好方式。 注释: [1]陈峰.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8). [2]刘合奎,韩用平.对青少年追星热的冷思考[J].班主任之友,2006,(1). [3]王翠萍.青少年偶像崇拜偏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05,(3). [4]邵道生.“追星热”的社会学思考[J].青年研究,2001,(2). 参考文献: [1] 岳晓东.我是你的粉丝:透视青少年偶像崇拜[N].中国青年报,2006,(10). [2] 刘岚.对青少年病态追星的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4,(3). [3] 孙云晓.青春期追星综合症的观察与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02,(6). [4]李强,韩丁.中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4,(3). [5] 石红刚.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分析[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6] 祁保华. 偶像变迁的心理学解析及启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fa9519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