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及其提高路径 皮武在《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9期撰文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过程就是文化的甄别、选择和传递过程,教学不仅是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也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在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差别中,文化的差别最为根本;在人类争取教育公平的奋斗过程中,文化的不公平造成的的障碍也最为顽固和隐蔽。近几十年来急剧的社会变革促进了不同文化的广泛交流、碰撞和融合,教育的多元文化情境更加凸显,要求教师能够思考影响教育公平的深层因素,对不同文化因素进行更深刻的分析、解释和选择,在它们之间构建一种积极的交流与相互充实的关系,恰当地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教育教学问题。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多元文化教育,从而使文化敏感性成为当代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教师文化敏感性的缺失,表现在教师自身的文化中心主义、对文化霸权的忽视以及面对学生文化表现出的无知和封闭。提高教师文化敏感性的主要路径有:加强有关文化的知识学习;培养针对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情感;提高多元文化教育的技能。(廖言 摘) 【经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 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指出“所有天才的教育都来自经验”,可见经验对于学生知识增长的重要性。经验式学习就是一种强调生活经验、强调学生彻底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与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机械记忆知识相反,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而获得的经验看作是无价的学习资源。 与强调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相比,经验式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的问题解决、批判性思考、分析和评价能力得到更多锻炼;因为强调实际操作,在某些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学习任务中,学生的团队精神也得到培养。因此,经验式学习也比传统学习方式更要求学生的主动性,在经验学习中越投入、越积极的学生就越能获得优异的学习成果。另外,经验式学习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它要求教师要创造一个积极的协作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投入到创造中去,积累经验,然后引导学生分享感受与想法,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学习。 总之,经验式学习向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充分调动主动性的学习方式,这会激励和促进他们去担负起自身学习的责任,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校课堂上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学习经验,从而推动学校的变革。 【选择性教育】(Alternative Education) 选择性教育通常用来描述非传统的、新式的或非标准的教学或学习,或者是指非正规课程的教学。 “选择性教育”这一观念是建立在相信所有人都能被教育、相信教育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的基础上的,大多数选择性学校最初构建的目的就是为了教育那些有纪律问题或行为问题、有特殊学习需求或发展需求以及面临辍学危险的学生。选择性学校的课程大部分着重于继续学生的正规学业,通常会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选择性学校必须致力于发展和维持一种积极的学校文化,因为处境危险的青少年非常需要积极乐观的成人作为他们的导师并且需要有人肯定他们的需求。若想使选择性教育项目有所成就,就要努力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有效地结合学生的认知训练与行为训练实践,并为每个班级提供一个较小的生师比(通常是每个教师带15个或更少的学生)。 许多公立的选择性学校在每个学生达到其学习或行为目标时就让其返回常规学校。但是,一些学生在返回常规学校一段时间后又会回到选择性学校。返回选择性学校的学生比率是衡量一所选择性学校是否能满足该校每个学生个体需求的重要指标。随着对学术成就问责标准的提高,对选择性学校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0035afd941ea76e59fa0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