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一川的“修辞论美学”

时间:2023-04-13 23:24: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王一川的修辞论美学

作者:刘朝晖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3年第01

【摘要】目的:浅谈王一川的"修辞论美学"。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修辞论美学又称文化修辞论,是中国学者王一川教授提出的一种美学理论。 【关键词】王一川 修辞论美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01-02 修辞论美学又称文化修辞论,是中国学者王一川教授提出的一种美学理论。王一川教授最早在他的《语言乌托邦》一书里提出"文化修辞论"的概念,以后在《修辞论美学》一书中对此有详细阐述。 修辞论美学简介

修辞论美学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文本对它赖以产生的文化语境有修辞功能。这里的"修辞"是广义上的修辞(狭义的修辞是指对话语的润饰),主要指"文化修辞"。这里的""不仅仅指话语的外在润饰,而是指以实际效果为目的的对话语的组织和调整;"",不仅仅指话语,也指人的生存方式。艺术本是对人生、对生活的审美置换。审美置换是一种修辞术。

第二,任何艺术符号都有修辞性。修辞性正是指符号所具有的在与文化语境互赖基础上造成实际感染效果的特性。从本质上讲,艺术符号的修辞性正显示了人生存的修辞性,一切艺术符号都应被视为追求生存智慧的结果。在此意义上,修辞论美学把艺术视为一种修辞现象,即为造成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表达效果而组织和调整话语的修辞现象就是艺术

第三,修辞论美学主要研究艺术文本与文化语境及历史的关系,重在揭示话语和语境的互赖性和人类生存的智慧性。它所说的艺术的修辞性首先强调艺术话语拥有一种与文化语境的互赖关系,研究语言构造如何在文化语境中产生并发挥实际效果。其次,强调艺术以其特有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转换了实际生活中难以解决的种种矛盾、混乱或危机,从而间接地影响这些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总之,修辞论美学是从文本在一定文化语境中产生并对文化语境发生实际影响的角度,研究文本的符号系统与文化语境的修辞关系的一种美学新理论。 修辞论美学评述

修辞论美学吸收了社会语言学的某些特性。原因如下:首先.就修辞论美学的内容形式化、体验模型化来说,它明显地以研究语言为己任,将思想内容和个体体验置入语言分析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言模型是它常用的阐释文本的手段,所以说,它具有语言学特性。其次,就它的语言历史化来说,它对语言的研究不单是对词汇、句法的结构研究,而是注重考查语言与文化语境的关系。这种视野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修辞,人生智慧。这就克服了结构语言学"排斥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致命弱点。(英)鲍曼认为:对于一些我们用裸眼看不出明显联系的东西,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修辞论美学正是用了社会学的视野及方法来看待艺术文本,它是在承认语言的社会性前提下探讨语言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所以说它又具有社会学特性。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修辞论美学吸收了社会语言学的某些特性,但需要指出的是,它研究的目的不在语言本身而在文本的整体修辞效果。

修辞论美学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修辞论美学克服了"认识论美学为内容而忽视形式的偏颇,又避免了感兴论美学仅仅囿于个体体验"的弊端,也克服了语言论美学非历史主义的狭隘,因而显得生机无限。不妨这样说,它从发育初期就是一颗饱满的种子,因为它吸收了认识论美学、感兴论美学和语言论美学三家的营养,是一种"异质杂构""基因重组"。它将思想内容分析、个体体验分析置入语言分析中;语言分析又为思想内容分析和个体体验分析提供基本模型。它采百家之长,弃各家所短,含英咀华,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善于取胜。先是对中国20世纪小说中的"卡里斯马典型"Charismatic Figure)做了修辞论阐释,站在历史的高度揭示了这些卡里斯马Charisma)人物与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关系,以恢弘的气魄完成了自身理论的实践验证,这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成功;继而又通过对当代电影、审美文化进行了修辞论阐释,再次证明了这一理论的实践性,标志着这一理论的成熟。 修辞论美学具有民族文化渊源,更适合解读中国文本。尽管修辞论美学吸收了许多西方理论成果,但它毕竟诞生于中国,有其民族历史文化渊源。修辞,在中国古代原初就是文化批评的一种形式,《易经》中"修辞立其诚"指话语调整的目的是要确立富于感召力的形象,孔子的"情欲信,辞欲巧"指要想打动别人,就要巧妙地运用话语。可见,修辞主要是为造成实际感染效果而组织和调整话语。这种手段古已有之。关于话语效果与语境的关系,现代语言学家吕叔湘有一段通俗的叙述,刊登在《修辞学习》(1986年第1期)杂志封面的内侧:

什么叫修辞?简单说了,就是把文章写好或者把话说好。很多人以为有一套美好的办法,适用于一切文章和说话,这实在是一种误会。我的认识是,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好,就该用另一种说法。质之本刊读此,以为如何。

吕叔湘先生这段话点出了话语与语境的密切关系,修辞的效果最终脱离不了语言环境。这也正是修辞论美学所关注的话语与文化语境的关系问题。由此可见,修辞论美学的民族文化渊源,使它更适合解读中国文本。丰子恺《竹影》里的一段对话可以启迪我们认识修辞论美学。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实际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去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取这样的看法。

修辞论美学的优势不言而喻,然而,这一理论也有它缺憾的地方。首先,修辞论美学这一理论多次提到历史力量的微妙难求,给人的感觉是历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有些"不可知论"的色彩。其实,历史没有那么神秘,总是可以说清的。其次,修辞论美学称其最高境界是素朴,但具体怎么个素朴法,如何体现素朴,对此没有展开说明。最后,修辞论美学涉及的批评方法很多,但各种批评方法之间的关系及各种方法在整个理论中的相对位置都不太明确。目前,只觉得这些方法处于游离状态。 参考文献:

1.“修辞论美学探析.化学院学报.20116

2.朱光潜的文学、美学修辞论.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 21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0710e76a5e9856a561260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