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人大代表监督员工作的思考 张海英 近年来,一些部门或单位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或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中,纷纷聘请人大代表作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监督员,借助人大代表的特殊身份来增强监督的权威性。聘请人大代表担任监督员,既体现了这些单位对人大代表的信任,也有利于这些单位更好地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但是,目前监督员工作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总体上讲就是还不够规范、不够严谨,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应付性、表面性现象。如何才能确保监督员工作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笔者认为当务之急要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增强监督意识。人大代表当好监督员,关键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一方面,作为人大代表担任监督员,是有组织的监督,也是人大工作监督的一部分,因此,每一个监督员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开展监督时力求做到公正、合法、实事求是;另一方面,监督员又是在邀请单位党委的领导下工作,要服从他们的领导和工作安排,积极配合他们开展监督工作。除此之外,监督员还要经常把监督工作情况与人大负责联络的部门沟通,如发现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或倾向性的问题,应当及时向邀请单位党委和人大领导反映,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 二是要据实进行监督。人大监督是一项法律性、政策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监督员尽可能直接与群众接触,取得第一手资料,掌握准确的事实依据,公平、客观地分析材料,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提出问题、作出结论。因此,监督员要把人大议案与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担任监督员了解到的社情民意,及时通过人大向有关部门反映,有些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还可以向有关工委反映,开展一些调查研究,与工委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人大代表担任监督员,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除奉献精神外,还要处理好本职工作和监督工作之间的关系,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是要加强与其它监督的结合。监督员工作作为一种新生监督方式,是没有掌握权力的监督者去监督掌握一定权力的被监督者,这给监督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难度,在实际监督中存在许多障碍,削弱了其作用的发挥。现在监督员工作的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没有法律法规,而是没有把政策法律当回事;不是没有监督机制,而是由于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其根本原因是监督员工作没有和法律监督、党纪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在实际工作中,把监督员工作与法律监督、党纪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扩大国家政治的民主,变单一监督为全方位监督,把公共权力真正监督起来,才能有效防止和纠正权力的异化。 四是要建立业务培训制度。隔行如隔山,实践证明对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总体情况没有比较充分深入的了解,监督工作只能始终停留在皮毛表面的层次,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所以,业务培训是上岗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培训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权限;历史沿革、机构设置;主要执法依据;主要业务操作规程以及其他应了解的事项等。 五是要扩大监督员的知情权。俗话说,知情才能出力。被监督单位应主动定期采用书面或会议形式向监督员通报近期工作情况,本部门业务的有关法规、重大决策的制定及贯彻执行情况应及时向监督员通报,积极支持监督员开展调研工作,提供必要的调研经费,切实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为监督员的监督创造条件。对重大事情邀请监督员跟踪监督,积极将监督工作介入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去,促进政府形成一个开放的政务体系。 六是要扩大监督影响。各种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监督员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播电视要在黄金时间,报纸、杂志要在一版显著位置开辟专栏,对监督员工作不定期地给予宣传,以达到轰动效应。尤其要将监督员的电话、联系方式在当地电视台、报刊上公开,加强监督员与群众的联系,形成广泛的监督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到社会动态,群众所想所怨,使工作深深地根植于人民当中。 七是要建立工作考核制度。监督员一般任期五年。任期内工作如何,受聘单位应对其有个综合评价,所以,应建立监督员工作考核制度,对工作突出者给予精神奖励。同时,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监督员座谈会,听取受聘单位和监督员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推动监督员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98afe85ef7ba0d4a733b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