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共同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时间:2023-02-14 13:58: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于学习共同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共同体的构建教学不仅是合作教学的一种体现,更是创新教学的一种尝试。在落实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入手,逐步促进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本文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与大家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



标签:学习共同体;小学数学;对策

传统教学观念下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讲述,而小学生则只在座位上认真听取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即课堂教学中的是分离开来的,教师和学生分别是属于不同的教育团体。但学习共同体的观念认为教师和小学生是一个共同的团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小学生应该相互交流和理解,整个课堂教学并不只是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小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两者应该互帮互助,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计划



学习是与未知世界的对话和相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共同体并不是学生聚集在同一个教室中,以同样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去理解同样的知识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在建设学习共同体时,前提是尊重与认可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共同体中的个体,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形式,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习共同体,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习不是从同一性中产生的,恰恰是在学生的差异,如已有的生活经验、掌握的数学知识及方法等之中形成的。学生对解决问题所产生的不同想法,是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实施互学最好的资源。而这也与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的及课堂的本质相符合。从学习共同体的角度去建构课堂,就是要把学习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之中自己应当是也必须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通过把解决问题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走上讲台,用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这样去解决”“从题目中我发现”“除了这种解法,我还想到一种另外一种解决方法等多样化的方式去促进师生及生与生间的对话与沟通。教师也应当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后,采用做一做”“剪一剪”“量一量等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学周长是多少?时,可以来让学生通过围一围来围出学生喜欢的图形,这也是与学生之前的学习经验相衔接。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摆一摆并思考: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才最方便?这样学生就会根据已学知识及以往的测量经验去思考并进行假设,随后小组分工合作验证猜想。在这个过程中,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让处在学习共同体之中的学生的经验得到了充分利用。



二、明确课堂学习任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建设学习共同体,教师首先需制定明确的课堂学习任务,让学生知道共同学习的目标和原因,以免因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致使学习共同体仅仅流于形式。而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建设学习共同体时,应当结合教学目标与知识内容,为学生带来明确的课堂学习任务,使他们在任务引领下共同努力,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在《千克与克》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千克的知识,需事先明确学习任务:认识各式各样的秤;通过学习计量单位千克,使学生体会千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重要单位;让他们亲身体会1千克有多重。



教学中,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秤,像托盘天平、杆秤、弹簧秤、电子秤和台秤等,引导学生看图观察秤面上的刻度,探究秤面上的刻度表示的物品的重量,初步认识单位千克。接着,教师可以要求各個学习共同体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并装在袋子里,分别用手拎一拎,表述个人感受,从而亲身体会1千克到底有多重。如此,教师为学生制定明确的课堂学习任务,使其在任务引导下建设学习共同体,研究生活中的各种秤,亲身体验1千克重量的物体,相互交流和分享感受,丰富对1千克的感受。



三、利用挑战性的问题

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共同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激情与欲望,让学习目标充满诱惑力与吸引力,引发他们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建设学习共同体来尝试解决,再与班内其他同学对话、交流和分享,最终促进应用。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以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为出发点,精心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共同学习、分析和解决。



在这里,以《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为例,教师罗列四组式子:156-12+208120×15;16×4+8110-13×5;218+50+2880-36÷6;100-12×725×6设计问题:第1组题需要按什么顺序计算?得出结论:只含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运算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接着,教师设置挑战性问题:后面3组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以此引发小学生的认知冲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使其主动建设学习共同体一起讨论和解决,让他们相互交流与分享计算顺序,共同得出:乘法或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需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和减法,从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



四、借助自主学习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学习机会,利用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而这本质是增强他们的亲身体验,根据反馈与交流设计共同学习活动,主动建设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与提升。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设计一些自主探索学习活动,借此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用卷尺共同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记录下来;并演示将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询问:黑板的长和宽刚好是整数米吗?每人得到多少个苹果?能不能得到整个苹果?要求他们观察后回答。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感悟新知识。教师要求他们拿出一个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思考:每份是这个圆片的几分之几?请每位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用色笔涂其中的1份和3;动手画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画出其中1份和4份的数。让他们在自主操作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探究分数的意义。



五、采用小组合作模式

分组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常用教学方法,对于落实合作化教学工作、提升数学课堂总体质量有着一定的作用。构建数学小组学习共同体对于提升学生合作兴趣、发掘学生学习潜能都有着一定的作用。教师在落实合作化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小组共同体的教学模式,逐步提升数学总体教学质量。



例如,在进行《周长是多少》的教学时,教师出示学具盒里的线,询问:你们准备围什么图形?学生将会想到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角星和心形等,使其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一起动手围图形,展示共同学习成果,介绍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要想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办?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求直线图形的周长,是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就可以求出周长。接着,提升难度:想要知道这个五角星的周长是多少,还能直接用尺量吗?有什么巧妙方法?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在组内合作学习,并共同测量其他成员围出不同图形的周长,汇报测量结果。



结语

在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建设学习共同体,既是新课改的基本需要,也是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不同方位与角度出发,全力建设学习共同体,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薛真.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



[2] 魏红.小学数学共同体课堂建设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624206-20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2af7fecdf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