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 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我将从以下7 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 教材分析 为了有效组织并实施教学,我对本课内容作出如下分析 该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藩镇割据逐渐形成。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盛唐的衰亡。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学情分析: 奥苏伯尔:“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初一年级学生—— 从学生的知识状况看,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他们对唐朝基本概况有所了解,但不能系统地认识唐朝灭亡的经过及带来的影响.因而我在授课过程中将以历史人物为点,时间为线,故事为面的形式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将本课内容串联起来,力求将这一段历史更直观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另外,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初一学生处于心理学上“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我把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定为以下三点: 1、 通过播放视频和故事讲述,学生直观地掌握唐朝走向衰亡的基本历史情况。 2、 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的方式,学生学会分析唐朝衰亡原因,培养学生的运用历史地图和历史解释能力。 3、 通过材料展示和问题探究,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理解在动荡中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四、重难点: 根据课标和学情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其影响,难点是认识到唐朝灭亡后的分裂格局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重点的依据是: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只有理解了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才能更好地理清唐朝衰亡的过程以及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难点的依据是:学生普遍存在非A即B的思维,但五代十国时期动荡分裂中不乏相互往来.学生难以理解在分裂中的统一趋势. 五、教法学法: 我将采用图示法、史料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是与教法相对应的观察法、史料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本课主题确立为“盛世的衰亡",以此作为本课的线索,将课本分成三个板块:“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新生”。并遵循“人物为点,时间为线,故事为面”的教学思路,使学生跟随线索,思路清晰地展开本课的学习。 一堂课好的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我的导入新课部分将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将盛唐气象与安史之乱后破败的唐朝相对比.通过极盛与衰亡两种现象的冲突,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盛极而衰。 下面是新课学习环节: 一、盛极而衰 (完整word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 第一子目,盛极而衰.安史之乱的原因以及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采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清史实、理解重点. 首先,通过展示安史之乱的过程动态图并加以讲述马嵬坡之变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通过唐玄宗前后期统治的对比,展示唐玄宗时期形势图以及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最后我将通过史料教学,达成理解安史之乱影响的教学重点的实现。展示三则关于人口、景观、税收的史料信息,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分析,认识到安史之乱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二、衰极而亡 这一子目讲述了唐朝的终章。我将用漫画和起义军的进军图,让学生知道虽然黄巢起义给衰败的唐朝一记重击但仍然没有灭亡唐朝。接着讲述朱温篡唐的故事.明晰唐朝灭亡的时间以及对应事件 三、亡后新生 本子目为教学难点,初中生难以理解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本质,以及分裂中如何孕育着统一因素. 为了攻克难点,我将首先运用漫画按照时间将五代和十国展示出来,让学生架构基本的时空观念。接着表格展示五代十国开国之君的原属职位,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让学生理解到到五代十国的出现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最后以数据展示,让学生知道在五代十国的政权分立中,通过人口的迁移的方式,各地的联系仍然不绝,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课题小结部分,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再一次巩固知识点. 七、板书: 最后板书设计方面,我采用线索式板书,直观、清晰地展示本课的主线的发展脉络,让学生更能理清本课的逻辑。 以上便是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的聆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2cf4fdab6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