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时间:2022-04-15 20:07:4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探究人生的智慧——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读书养心,让学生自己探究,他的心灵才能获得滋养,浇灌式教学,难以扎深根,获取自我发展的能力。输血不如让其造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书中不但有千钟粟,更有获取千钟粟的智慧。

培养学生读书探究就是要探究人生的智慧,引导产生读书的动力,是产生于内在的动力。 烛之武退秦师,表现出他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我们在为更为他不卑不亢、婉曲折、机智善辩的口才而折服,一番说辞,足以让烛之武扬名天下,足以让我们借鉴的智慧。

烛之武的怨辞的艺术

从文中看,烛之武尽管也身为大夫,但是属于受到郑伯冷落而不被重用一类的人物。所以当郑伯在国家危难而急于用人之时,面对郑伯的来访,烛之武终于有了一次“抱怨”的机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表面看,烛之武是在自叹无能,而言语之间却暗含着对郑伯“不识人才”“不重用自己”的怨恨之情。但是他的这种怨恨不是直接通过对文公的不满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反面侧击的方式婉曲地表达出来。这一“说话”技巧,其实是古代士人“怨上”惯用的一种伎俩,既不违礼,又宣泄了心中的不平。 烛之武毕竟深明大义,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夜缒而出” 烛之武说秦的论辩艺术

示弱在行,欲进先退,消除戒备。

创设良好的谈话气氛,再伺机而行动,烛之武深明此理,所以他见到秦伯的第一句话就摆明了这一现实:“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课文客观地介绍是先谈晋国后谈秦国,“秦、晋围郑”把秦放在晋的前面凸显秦的优势,且“郑既知亡矣”的“既”明确点出郑国自知会灭亡,显现弱势,令秦伯放下戒心! 晓之以害,诱之以利,条分缕析。

烛之武使秦伯戒备心理有所松懈后,“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激发秦伯听下去的好奇心。采用角色换位的说服艺术把自己置身于郑国之外,一个为秦国利益考虑的人。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加以分析。秦在西,郑在东,晋处其间。如果晋得郑国之地,无疑是增加了晋的地盘,这样秦国要想再越过晋国就很困难。这是言“亡郑无益” 2“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用相对主义的观点来加以分析。设想晋得郑地,相对于秦而言,显然是晋国增加了势力,而自己变得弱小了。厚人而薄己,在那个各个国家都欲称霸的时代,这显然是于己不利的。这是言“亡郑有害” 3“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秦国如果留着郑为“东道主人”,则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粮资缺乏之时,郑国可以给予供给。这是说“舍郑有益” 烛之武在分析以上“理”和“利”时,紧紧抓住秦伯图霸心理,时时为秦说话,处处为秦利益着想。循循善诱,言辞诚恳,就像和老朋友在推心置腹地诚挚交谈。 以史为鉴,言出告诫,说服成功

为扩大劝说成果,便引用历史教训,进一步论证“亡郑”意味着“亡秦”的道理。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晋国在惠公之时,曾经许秦以河外的焦、瑕两座城邑,但是在许诺之后,晋国马上就反悔,并设版筑以守二城。烛之武提起这段历史,一则指出晋国言而无信,忘恩负义的本性,挑拨秦晋关系; 二则暗示秦伯:与背信弃义、不讲信用的人合作,恐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借此激起秦穆公对晋国的怨恨,以瓦解秦晋联盟。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分析“亡郑”后秦国的结局。贪得无厌的晋国把东边的郑国作为其边境后,


必然会向西扩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位于其西边的秦国自然就是它的“猎物”至此,烛之武把“亡郑”,即“亡秦”的道理分析得十分透彻、无瑕可击。这一点是烛之武论说最到位的地方,也是他的致命招式。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见语言巨大的力量,见语言中的大智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420548d01f69e3142329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