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翠的美

时间:2022-03-19 06:56: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翠翠的美

—— —沈从文作品《边城》中的人物形象赏析

谈起沈从文,他笔下的湘西世界,着实让人神往,充满着如诗般的意境。在从文先生的湘西世界中有很多可爱的、充满着灵性的生命。生活在乡野田间的妙龄少女,向往着美好生活的妙龄少女,在作家的笔下灵动着。从文先生笔下《边城》故事里的主人公翠翠,就是其中之一。在此我想关注的便是先生笔下的这个人物形象。

沈从文先生作品创作的一个基点是 “生命”,他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相信“生命”。由此沈从文先生笔下的生命尤其美而且真。他将爱与美,纯真与善良熔铸在他笔下的每一个女子身上。在青山绿水之中将翠翠的故事娓娓道来。由于生来就没有了父母,而且生活在离群独居的渡口边的茅屋里,除了相依为命的祖父外,能与她作伴的,就只有那只渡船,那条黄狗,那座白塔和周围的山水了。而就是这样一种环境造就了翠翠内向、沉静、纯洁和富于幻想的独特性格。作者在翠翠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美与人情的美。读着这部小说,你会在眼前渐渐出现一个娇羞的少女站在青山绿水之间,睁着纯净的眸子,在蓝天白云下谱着自已的故事,好一幅优美的水墨画,醉人心脾!

《边城》中的美可以理解为自然美和人性美的统一。以下我将具体谈谈作品中的人性美在翠翠这个女孩身上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小说中的翠翠无疑是一个迷人的形象,可以说是全书之魂,她就像是大自然的女儿。作者在描写这个人物的时候,是把她放到一个自然的天地中去写的。在小说开篇第一章,作者写道: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美丽可爱的少女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但翠翠的美和动人,却有所不同。作者突出的是她的“自然性”,或者说就把她称作“自然人”也无妨。作者甚至将她写成自然里的小动物,如用小兽物,黄鹿来比拟她,她从里到外,仿佛都得自于这青山绿水的自然,是与之和谐一致的。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自然、健康”的。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绿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边的竹篁、白塔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梦境。祖孙二人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乐于助人。这不正是人性与人情美的体现吗?我认为,小说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 —勤劳、善良、淡泊。幼小的翠翠也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已应该继承的东西,并加以弘扬,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如第七章中描写到:由少时的争着坐渡船天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想那迷人夜晚,再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的心事,翠翠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 —在第八章见到团总家三小姐有一副麻花纺的银手镯,心中有些歆羡,发痴。这里有翠翠的几句唱词:“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翠翠在与其他女孩的对比与区别中认识自已,不禁“眼睛眶子红红的”这是她成长的过程,形成“自我”的必然途径,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情感上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忧愁,表现出来的是少女的羞涩和不谙世事的沉默,为此她常常一个人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用一种懵懂的状态沉静的慢慢的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

紧接着,故事向后延伸,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了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已的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和寄托,


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小说很真实地再现了少女的羞涩和渴望某种情愫的心理,描写得贴切、自然。等到内心的这种渴盼日久天长地在心中扎根之后,翠翠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爷爷在不知内情的情况下按苗家的礼节,把翠翠“放话”给傩送的哥哥天保,傩送的父母,给傩送另外物色了一个富家的千金,但傩送不要那千金,他爱的是翠翠,翠翠却全然蒙在鼓里。当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能见到傩送的时候,情不自禁的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以至在第十章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的时候,一向沉稳不多语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连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引起傩送的误会。至此两个彼此相爱的年轻人似乎又一次擦肩而过,再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好像浮了起来。第十四章中,可惜的是翠翠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已爱着的傩送。不久以后,怀了重重心事的天保为爱离家出走,不幸落水身亡,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老船夫去打听傩送的消息,挨了顺顺一顿训,回来当夜就溘然长逝。而翠翠却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然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小说结尾第二十一章末,翠翠心里想着的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翠翠的爱,仿佛是一连串的梦,开头是朦胧飘忽的,后来在成长着,终于不知其终。

在小说中,作者是用自然的、人性的眼光把故事慢慢讲来的。作品风格清新而又自然,蕴涵着深深的人性美、人情美,就翠翠来讲,我认为作者所着重表现的就是翠翠身上的的自然美、人性美和性情美。作者笔下的翠翠,与青山绿水作伴,因为那样一段凄美的身世,与爷爷相依为命,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她乖巧伶俐又带着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身躯娇健,如湛蓝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作者将她放在一个如世外桃源的背景下去描写,试问她不可能不是清新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翠翠的天真无邪,她的聪明、美丽、乖巧、淳朴、善良也深深的吸引着山区里的两个小伙子。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轻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已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与其说“边城”,还不如说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品中没有门当户对的观念,也没有嫌贫爱富的词眼,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在小说的第十三、十四、十五章中,作者描写到;翠翠对爱的到来是怀着既向往又担忧的复杂心理的。当夜幕降临,祖父仍 “忙个不息”的时候,她心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她“成熟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她担心在这个“规矩”中听歌的日子过去了,顿生“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的念头。而我以为这些表现正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理最细致入微的生动写照,洋溢着爱和美的柔情蜜意。当祖父试探性地问她“你试告我,愿意哪一个?”时,她立刻娇嗔地把话题岔开,掩饰内心的真情,无一不包含一个初涉爱河的少女的羞涩,写得极真实、贴切。当翠翠想到自已走后,爷爷的孤独、凄苦、伤心与焦虑时,她又不免担忧起来。于是认真地说:“爷爷,我一定不走”,充满了深深的祖孙之爱。

沈从文先生用清新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写出了湘西淳朴,自然的社会风气,写出了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作者在一九三六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的《从文小说习作选》的《习作选集代序》里谈到《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为人类 ‘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里作家所谈的人生形式是以自然人性为基础的人生形式,其核心是“爱”,它是优美、健康、自然的,这种人生形式所确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遵循“爱”的原则建立起的。沈从文认为这种人生形式在湘西社会中存有他的原始形态。《边城》便是为表现这种美的人生形式而创作的。《边城》表面上写的是翠翠和二老的爱情故事,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小说处处表现了人性美。人性美的内涵是淳朴,这种内涵在翠翠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彼此的


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所谓交易,有的只是原始小山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和充满含蓄美的东方式的传统美德品质。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如大老天保得知二老也钟情于翠翠时,便觉得说出他的心思来都对不起弟弟,在爱情存在排它性的当儿,这是一种多么无私、淳朴和善良的品质。小说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无论是植根于当地悠远历史土壤里的爷爷那种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还是在古老的传统里长出的新枝,尚未染尘埃的翠翠、傩送那种初涉人世而摒弃旧俗,虽历风雨而其志不渝的聪慧,作者都凭着自已敏锐艺术感染力,使自然、原味、本色的描写与人性美得以映照,以一种他言之的所理想的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真实的爱之歌。

汪曾祺曾经说过:“翠翠的爱情是一串梦”。翠翠等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期待的结局谁也无法预料,但这期待本身就具备了一种宝贵的东西—— —生命的价值,正是怀着对明天的信念,在时间的作用下,生命必然循着积极向上的行程,迎着新的命运的转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528730f763231126edb11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