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成语看中华传统文化 文字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本身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成语作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精华,体现了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文化习俗、物质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学研究意义。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的形式,二是成语的内容。从形式上看,以四字格为主的外在形式,以单音词为主的构词成分,追求平仄和谐的音韵搭配,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的内在关系以及大量使用表示虚指的数词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就像一个个文化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通过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比,是比较具体直观的,是汉人长期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与精神文化那种深层次的文化相比,物质文化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也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成语的选材必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山川地理与园林、宫室建筑、服饰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器物动物等等,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反映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与饮食有关的成语为数不少,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等,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象“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宜。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脉妇的服饰是“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 成语还带上了民族自然环境所独有的山川、园林、交通、气候等方面的特色。因此,带有地理名称的成语必然是汉语所独有的,由于本族人对地知识的了解,自然也可以体会到这些成语的“言外之意”。如“楚河汉界”、“安如泰山”、“得陇望蜀”、“东南半壁”、“泾渭分明”等等。汉语成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植物,除松柏、梅、柳、桃、李、兰、桂、莲等外,最常出现的要首推竹。因为中国古代盛产竹,汉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竹发生密切的关系,竹在汉民族的物质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竹不仅可满足日常生活中制造各种物品的需要,还可以是重要的书写材料,并能制作乐器。与竹有关的成语“哀丝豪竹”、“吹竹弹丝”、“傍人篱壁”、“蓬筚生辉”、“箪食壶浆”、“得鱼忘筌”、“簟纹如水”、“管中窥豹”等。 成语,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它将继续传承着五千年来的中华文化,站在世界的东方之巅,带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灵魂,骨气,汹涌的流淌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5fc001cff00bed5b9f31d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