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关键字】作用 本能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根据这一理论,人类主要受两大本能的支配一一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而攻击即是一种死的本能,它是一种对内的自我毁灭倾向。人必须及时将体内积聚的攻击冲动释放和表达出来,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该理论主要针对的是临床上的心理障碍患者,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学习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研宄攻击性的主要理论基础,该理论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攻击行为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的。观察者对榜样的认可度越高,习得的或表现出来的模仿行为的频率就越高。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为本研宄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认知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攻击者对于社会信息的错误理解导致攻击行为,攻击性产生的基础是个体所面对的社会情境的认知过程。攻击性的一般模式等人基于社会学习和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一个解释一般情绪攻击的理论模型(。可以说是代表了攻击性的认知研究的最新进展。更为关注情境中的人的行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包括人的因素,还包括情境的因素。其中人的因素又分为人格特征和生理素质。人格特征又包括特质、信念、态度、价值观、长期目标等内容,而生理素质则是指激素、基因等。而情境因素一般包括攻击性线索、挑衅、疼痛与不适、挫折、酒精和药物以及诱因等内容。这两大因素通过个体当时的内部状态,进入决策和评价过程,最后决定个体是否产生攻击性行为。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影响攻击性因素的模型,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比以前任何一个理论或模型都更为全面,更具指导意义。攻击性的相关研究概述目前关于攻击性差异表现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年龄和性别等方面。攻击性的年龄差异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攻击性也随之发生变化。攻击性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表现主要包括从身体攻击到言语攻击变化,以及由食物和空间争夺向游戏规则等社会问题转化。但还没有研究能够证明攻击性强度与年龄的关系。攻击性的性别差异大多实验都表明,攻击性的开始、方式及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性的性别差异。在攻击行为方式等方面,男性更多地使用直接的身体攻击,而女性则普遍采用间接的攻击和言语的攻击,例如通过孤立、散布摇言和诽谤等方式来伤害别人。方法:攻击行为问卷,采用修订的Buss 和 Perry 编制的攻击行为问卷,修订过的本土化问卷,具有良好信效度,重测信度 0.607。共有 23 个题目。4 个维度:愤怒、身体攻击、敌对、言语攻击16 击行为来源于挫折”。多拉德认为挫折并不是引发攻击行为的直接原因,而是一种外在刺激,这种刺激加速了攻击行为的出现。这种假设也有其不合理的地方,随后米勒对其进行了修正:“挫折会引起一系列不同形式的反应,攻击行为只是其众多形式中的一种”。所谓挫折是个体在按照某种期望行为时受到内部、外部阻碍的一种状态。挫折是引发攻击行为的前因,受到挫折的个体会试图去破坏挫折来源,这是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对内(自杀),二是对外(直接或间接攻击)。 后来,贝科威茨(Berkwitz)对挫折-攻击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攻击线索理论。该理论认为,挫折只是引起了个体的情绪唤醒状态,攻击行为的出现还要看环境中是否存在攻击行为的线索。如果挫折引起的个体情绪唤醒足够强烈,则直接会引发攻击行为,当有攻击线索出现时,攻击行为出现的概率会更大。这一理论突破了原来挫折-攻击的一一对应关系,将挫折-攻击引申为多对一的关系。攻击行为的出现,除了受到挫折的影响,还受到来自其它方面的影响,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学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习理论 社会学习该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在后天的学习中获得的。这种后天的学习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强化学习,另一种是观察学习。强化观认为,行为只有受到来自内部或外部的不断强化,才使得该行为频繁不断的出现。观察学习观认为,攻击行为的获得主要是个体通过模仿他人的暴力行为而习得的,并在适当的情况下表现出相同的行为。班杜拉是该学派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了行为习得的四个过程:注意过程、记忆重现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和强化、激励过程。学习理论认为,行为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来予以消除,这对控制低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认知理论 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 Ellis 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 A 不是由激发事件 B 直接引起的,而是由对该事件的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 C 所导致的。虽然认知理论没有专门阐述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但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推论:攻击行为是由于个体对信息的错误认知引起的,认知过程对攻击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1.3.4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15 搏斗中的攻击行为。反社会攻击行为是违反社会准则、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如杀人、打架斗殴、侵略战争等违法行为。被认可的攻击行为介于前两者之间,它是不违反社会规范的合情合理的行为,如正当防卫、体育运动中的碰撞等。 1.3.3 攻击行为的理论依据 弗洛伊德的本能说 弗洛伊德的早期论文认为性本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来源,攻击行为是对压抑的性冲动的发泄,这种行为是与生俱来的,与外界的安慰无关。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人的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是相互对立的,当两者产生冲突或是生本能的能量大于死本能的能量时,死本能就会受到生本能的抑制,这时死本能对内的破坏倾向就会离开自我,并把目标转向外部。因此,弗洛伊德指出,聚集在体内的破坏能量必须得到合适的表达和宣泄,否则就会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为了发泄本能的冲动,人类可以通过运动、争论、竞技等社会许可的方式来代替攻击、侵略等破坏行为。尽管弗洛伊德认为合理的宣泄有利于减少攻击行为,但实际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且持续时间较短暂。 攻击行为的习性论 劳伦茨认为,攻击和斗争是动物和人类的一种本能[64],但这里的攻击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自我毁灭,它是具有自我保护的生本能体现。劳伦茨将攻击看作是以一种本能系统,其驱力来自机体的内部,与外界安慰无关,当机体内部的攻击能量积蓄的越多,引发攻击行为的外部安慰就越少。外部攻击行为的出现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达到一定数量的内部能量,二是情景中出现引发攻击能量释放的外部安慰。习性论认为,攻击行为的模式是动物和人类在成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性表现,不是对外界环境学习的结果,因而是固定不变的。劳伦茨认为攻击的自然选择功能和种族保护功能很好的解释了攻击的内在机制。因此,他总结了攻击的主要保护功能:一是生物学功能,二是护雏功能,三是繁殖优秀的下一代的功能。 挫折-攻击理论 20 世纪 30 年代,Dollard 等人提出了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由挫折引起的[65]。其核心思想是“挫折引起攻击行为,攻 14 Berkowitz 将攻击行为描述为“对他人身体或心理造成伤害的任何行为”[61]。 以上是国外心理学者对攻击行为的定义,我国学者他人研究的基础,结合中国特点,也从不同角度对攻击行为进行了界定。高桦和章志光将攻击行为定义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这种伤害是有意的且不被社会规范所许可”[62]。这个定义除了考虑到了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还考虑到了社会规范。李宏利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的伤害行为,这种伤害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63]。这个定义虽然同样关注了心理和行为因素,但其创新点是将伤害行为分为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 从国内外学者对攻击行为的定义,可以看出,攻击行为的概念包含以下几方面。从心理层面上,攻击行为是有意图的故意行为;从行为层面上,对他人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从社会层面上,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研究进一步发展,也有人开始从人格和认知方面去研究攻击行为,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深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6129980f6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