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故事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 读后感 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伊索寓言》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其实在八九岁年纪的时候《伊索寓言》这本书是我枕边的常客,睡前总会翻翻看看。现在再次读它,倒不如说是老友重逢了。只是再见时感情变了味儿了。 小时候就只是把它当成睡不着时一个消遣的好玩意儿,要非得说感想的话那应该就是很有趣,但对于得到的道理却是含糊不清的。现在再读它感觉倒有些沉重了。问我为什么,可能是因为故事中的事想到了这个社会吧。比如故事中的狐狸呀,多半狡猾还有些冷血,就好像这个社会中黑暗的人吧,有时候用虚伪的笑容和华丽的谎言,将一个个的毫无防备的人推向深渊。还有一些无知的小动物,就好像这个社会贪婪、想坐享其成的人们,最后的下场都是像它们一样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然只是因为这些而显得沉重吗,不是的。其实是因为这本书大多发生的事都在大自然中,大自然适者生存的道理是无法改变的,放眼这个社会,亦是如此,大自然中的动物,有的狡猾、有的聪明、有的善良、我们没有能力分辨,而在这个社会上的人也不会挂个牌子写着我是好人,所以这本书倒是提醒我要注意分辨好人还是坏人,再区别对待。 大自然中不仅有狡猾凶狠的坏人,也要小心时刻存在的陷阱,就像“掉进井里的公山羊和狐狸”这则小故事中,狐狸由于想喝水不小心掉进了井里,为了骗口渴的山羊下来,从而谎称水好喝至极欺骗了山羊,等山羊也被骗的掉进井里了,就实施自己的计划使自己上来,却不管山羊了。山羊就是因为毫无防备的掉进了狐狸的陷阱里才被困的。这不能全怪狐狸的狡诈,其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山羊没有警惕心从而也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这也给一向心软的我敲响了一记警钟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伊索寓言》这本书是真的需要间隔的读,因为感受是不一样的,心情也是真的不同,长大了,你的书中不该只有童话书了,不是所有童话都是美好的,在社会中更多的不是童话,可能更多的是残酷与历练。在这个社会上不受伤害才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 我读了《伊索寓言》中的《乌鸦的故事》印象很深,故事是这样的: 上帝要挑选最美丽的鸟为禽类之王。于是,乌鸦把孔雀的毛披在身上,到了上帝那儿应选,结果真的被选中了。其他鸟大怒,把它插在身上的羽毛都扯了下来,显出了乌鸦的本相,可乌鸦提议大家都把自己天生的羽毛拔下来,光着身子,看看相互间有什么区别。 乌鸦确实是因为自己的长相难看而拔去自己身上的羽毛的,而它重新披上的羽毛,不是偷的,不是抢的,而是从孔雀身上脱下的羽毛中细心挑选之后又一根根小心翼翼的粘在身上的,这是乌鸦在意识到自己的先天不足,这很合乎情理。因为,它的行为没有伤害到其他任何鸟类,它只不过是用了一种方式使自己变得美丽动人罢了,然而,这种做法却引起了其他鸟的嫉妒,它们用粗鲁,无礼的方式伤害了乌鸦,扯去它的羽毛,让它光着身子,可是,自己何尝又不是一样呢? 现实生活不也是这样吗?大家都各有长处,也都存在短处。有些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善于面对自己的短处。他们善于发现自身的缺点并改正它们,让自己做得更好一些。可是,另外一些人,自己不思进取也就罢了,还眼红别人的进步,嫉妒别人的"美丽"。他们总会给那些有进取心的人制造一些负面影响,用以满足自己那一点点可怜的"自豪感",这是什么?这是一种畸形心理,是人们心中的毒瘤,就像有些鸟儿因为妒忌去伤害乌鸦一样,他们也在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去伤害别人,在背后议论别人,中伤他人是极不和算的事。 乌鸦的故事让我明白:妒忌是埋在每个人心中的一颗种子,如果让它疯长,将会糜烂我们的心田。所以,不要毒剂别人,多看看别人长处,彼此触动,才会有助于我们的进步。 这个暑假,我看完了《伊索寓言》这本书。 这本书里有很多的又精彩又有趣的故事。大家看完《伊索寓言》这本书后,会不会想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人会像这里边一些愚蠢小动物呢?可正是因为这些愚蠢小动物的表现,才让我们明白了更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伊索寓言》中有一个《狼与老太婆》的故事:一只饥饿的狼正在四处寻觅食物,它来到一座农舍前,听到有小孩子“哇哇哇”哭的声音,便走到窗前听个究竟。这时,老太婆吓唬小孩说:“别哭了,再哭我就马上把你扔出去喂狼。”狼听了老太婆的话信以为真,便在门口等着被扔出去的小孩。天黑了,小宝宝睡觉了,老太婆对宝宝说:“小宝贝快睡觉吧!要是狼来了,我就把狼杀死!”狼听了老太婆的一番话吓的抱头逃走,他一边走,一边说:“这老太婆怎么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呢?” 这个故事是说,有的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 在《伊索寓言》中还有很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中虽然有一些愚蠢的小动物,但它们的言行举止都告诉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 今天,我读了一个《伊索寓言》故事,一小偷和他的母亲。 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小男孩,他和他的母亲生活在一个小镇上。这个小男孩是母亲唯一的孩子,所以母亲非常溺爱他,什么事都顺着他。有一次放学,这个孩子就从他的书包里拿出了一块书写石板给母亲看。母亲好奇地问:“这块板是哪来的?”“我……”小男孩紧张地说:“我趁同桌不注意拿来的。”“是吗?你真聪明!”听了这话,母亲不但没批评孩子,反倒连连夸他能干,还奖励了他一个铜板。过了几天,这个孩子又偷回了一件大母亲。母亲见了更高兴了,她眉开眼笑地对孩子说:“我的乖儿子,你真是越来越能干了!”说着,她又递给孩子一个铜板。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这个孩子渐渐长大了。在母亲的纵容下,这个孩子胆子越来越大。他成了一个小偷,经常去偷一些贵重的东西。 有一天,这个小偷在偷东西时,被当场抓住了。经过法官的审判,他被判处绞刑。行刑的日子到了,小偷被押到了刑场,他的母亲跟在后面放声大哭。 这时,小偷向行刑官请求,要和他的母亲说几句悄悄话,行刑官答应了。小偷快步走到母亲旁边,把嘴贴在母亲耳边,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小偷竟然张嘴就咬下了母亲的耳朵。母亲生气地对小偷说:“我从小到大这样养着你还不够吗?”“如果你当时在我偷石板时就这样骂我,我就不会落到这种地步了!”小偷悔恨地说。 听了儿子的话,母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瘫倒在地上,悔恨极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家庭教育很重要,对小孩要严格要求,绝不能纵容,小过不惩罚,必然导致大错特错。父母的话我们不能左耳进右耳出!最终受害的必然是自己!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小故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个暴风骤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去讨饭。“滚开!”仆人说:“不要打扰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这个可怜人,这时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是怎样用石头做成汤。”于是他就答应了。穷人到路上捡了块石头并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都放到汤里。 当然,故事讲到这里,您一定能够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将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的喝了一锅肉汤。 当时看完这则寓言故事,非常感慨这个穷人真是个智者;如果这个穷人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去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那会是什么结果呢?从中也懵懂知道了在处理事情和问题上可以不按正常逻辑思维,用非逻辑思维来处理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使处理的事情在这种非逻辑思维前提下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时候需要一些类似穷人乞汤的韧劲技巧和策略,工作和生活中有一个普遍的规律: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利用强者的同情心和好奇心,步步为营,得寸进尺的事例多如牛毛。曲线实现目标需要使用这样的智慧和创新。营销人员要实现销售目标往往也可以借鉴这种非逻辑思维,不能急功近利,直指不标,欲速则不达!人际交往中的进退策略全在于是否用心!寓言中的穷人不是一般的穷人,是会用心的穷人,他的未来不是梦。 进退自如,给自己和他人留下面子,既不卑躬屈膝,谄媚逢迎,也不死缠烂打,无理取闹,不卑不亢,在人际交往中注意对方的感受,时时能给对方台阶下,给自己留后路,这样的策略和思路是成熟和智慧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62dabf75d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