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份教师笔记 教师笔记(一)“ 怪 兽 ” 的 洞 撰写人:杨红玲 我们大二班的小朋友最喜欢户外体育活动了,每到这个时候他们个个笑逐颜开,活跃在操场上,不高兴的事情在这会儿全都忘记了。 今天的自由活动是滑滑梯。命令一下,小朋友们有秩序地玩了起来,我也同大家一起攀上了最高处。小朋友看到老师参加他们的活动,兴趣可高了。有的说“杨老师,你在我的后面,我保护你。”有的说“别怕!我抱着你。”还有的说:“老师跟我们一起玩真有意思。”我本来是想上去保护小朋友,可没想到自己却成了被保护者。 我一边注意小朋友的安全,一边滑着滑梯。不一会儿,我发现滑梯上的小朋友越来越少了。放眼望去,原来在滑梯的拐角处围了许多小朋友,好象在议论什么。这时,跟我在一起的张友杰小朋友大声喊起来:“你们怎么不听老师的……。”没等他说完我连忙示意他不要喊,并小声说:“走,咱们也去瞧瞧!”我们轻手轻脚地走到那些小朋友的后面,原来他们在草地上发现了几个洞。“这是怪兽的洞,真的!”田月川小朋友满脸认真的样子说。“不会吧!怪兽怎么会住这么小的洞呢?”陈着小朋友说。“是的,就是怪兽的洞。”一部分幼儿坚持说。“不是,就不是。”持反对意见的小朋友坚持自己的说法,两方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看到小朋友们争得不可开交,我说:“究竟是不是怪兽的洞?是什么的洞?请小朋友分成两组来说说自己的理由,看谁说得有道理。”于是,说是怪兽洞的小朋友摆出了自己的理由:因为奥特曼的碟子和书里有怪兽,它们可以变身藏在很小的洞里,有的正好藏在小朋友玩的公园的草地里。所以这些洞可能是怪兽的。“不对!这有可能是老鼠洞。怪兽是假的,世界上根本没有怪兽,也没有奥特曼,是人们幻想的。”戚书豪小朋友抢先说出了不是怪兽的理由。他在班上懂得的科学知识最多,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有点相信那不是怪兽洞了。我肯定了戚书豪的说法,并且引导小朋友进一步观察那究竟是什么洞。小朋友在草地上认真地观察起来。李博文小朋友突然兴奋地叫了起来:“我知道了,原来是用来装喷水管挖的洞。”大家聚在他身边看到草地上有跟“怪兽”洞一样大小的坑,里面安了喷水用的水笼头。 “怪兽”洞的谜底揭开了,小朋友们高兴地雀跃欢呼,似乎真的发现什么天大的奥秘。我知道他们是在为自己找寻出了答案获得成功而快乐,我也同他们一样高兴,因为我没有剥夺他们这份快乐,适时地发现了他们的兴趣点,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自己去分析事物的对与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乐于观察,勇于探索的学习欲望。 看到我们班的孩子们每一天都快乐着,我真的很开心! 大二班 杨红玲 二〇〇四年十二月 “谁多,谁少”的活动反思 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表明:幼儿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摆弄,才能逐步体验抽象的数概念,而蒙氏教育中的数学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每次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们老师都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练习材料。 在《谁多,谁少》这节数学教育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三组演示材料和三组幼儿自由操作材料。三组演示材料分别是一组水果贴绒教具、一组蔬菜贴绒教具和一组几何图形贴绒教具。幼儿自由操作的材料分别是:一组是两排排列整齐、数量相等、颜色不同的花;第二组是排列不整齐的小猴和桃子的卡片;第三组是各种几何图形玩具。本次活动提供的材料比较丰富,幼儿的兴趣比较浓。 而这次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掌握用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通过三次集体演示活动,大多数幼儿基本上掌握了这一方法。于是便进入幼儿自由操作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由于第一组物体排列整齐,幼儿普遍操作较好。而第二组物体由于我们班大多数幼儿都会点数5以内的数,并能说出总数,所以小猴和桃子在排列时我故意没有将它们排列整齐,提高难度。因此导致幼儿用线连接时出现了两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或是一只猴子吃两个桃子等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马上采取了补救方法,引导幼儿连线时玩“小猴吃桃”的游戏,先找到小猴的嘴巴,然后连一个桃子,同时嘴里发出“啊呜”的声音,表示吃了一个桃子,再次连线时就不能连它了。接着继续连第二只猴子与第二个桃子,直至最后看谁多谁少。由于教师引导的生动形象,所以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按顺序连线的方法,因此在后面的实物操作练习中,幼儿基本上都能按照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在活动中,幼儿愉快地通过实践操作获得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对数学活动产生了兴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无意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的一些事物,而有意记忆的内容反而记不住。因此,小班数学活动宜生动化、游戏化,让幼儿在日常生活及游戏中有意无意地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640c67748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