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陪伴孩子走出厌学困境——浅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帮助学生转变厌学情绪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用心陪伴孩子走出厌学困境——浅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帮助学生转变厌学情绪 作者:兰丽英 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9年第20期 摘 要:厌学情绪在班级少部分学生中是真实存在、不容忽视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在要用心陪伴,重视、关心和爱护厌学的孩子,并采取有效策略,帮助其走出厌学困境。 关键词:班级管理;厌学困境;表现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的一种负面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并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抵制行为。厌学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是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远离学习的不良情绪表现。 一、学生厌学情绪的日常表现 厌学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浪费时间,对学习被动、应付。他们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不浓,求知欲不强。只有在外在压力下,被人催促、监督或强迫才勉强学习;他们心理上对学习抵触,不愿听讲,不想做作业,课堂不愿听讲,有故意捣乱,违反纪律,迟到、早退、旷课甚至有辍学等念头和行为。 二、厌学情绪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危害 厌学情绪导致孩子思想信念出现动摇、错误和歪曲,致使其行动上容易误入歧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危害很大。厌学情绪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容易使孩子变得焦虑、抑郁,更容易出现自暴自弃、叛逆等行为。厌学孩子长大后,心理上有一定的阴影,在人际交往中心理自卑,缺乏自信,影响其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三、学生厌学形成的原因 1.家庭方面。单亲家庭,孩子缺少关爱,容易产生厌学;一些特殊或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老人看管,由于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气,长期心思不在学习上,容易形成厌学。 2.学校方面。教学方式不当、考试排名、快慢班以及学习内容深、难度大、标准高,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弄不懂;课业负担重、压力大等,伤害了学生自信心,抑制了学习兴趣,打击了学习积极性,导致厌学心理出现;师生关系不和谐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对学生缺乏关爱,一味地当众批评、甚至体罚,致使学生厌烦老师,产生逆反和对抗心理,不愿听老师的课,由厌恶学科导致厌学。 3.社会方面。“读书无用论”“有知识的给没文化的打工”“读书不能挣大钱”等唯利是图的错误观念,致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形成厌学。 4.自身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心理承压能力差,意志薄弱,坚持性不强,心理素质不稳定,加之娇生惯养,过分敏感,不能正确地估量和评价自己,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一旦受挫,便一蹶不振,这些自身因素也是厌学原因。 四、帮助学生走出厌学困境的策略 1.多关爱、鼓励,帮助孩子走出厌学困境 班主任要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让班级和课堂充满乐趣,学生就愿意去学习,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和管理。这有利于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 班主任要尊重厌学孩子的人格,用民主、平等、友好的方式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对厌学孩子倾注爱心和耐心,感化厌学孩子。 班主任要主动了解厌学学生,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要做到“分层施教”和“因材施教”。只要他们有一丁点儿的进步,就要及时肯定和鼓励;还要有意识地重视他们,有意交给他们一些自己擅长的事去做,维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关心和爱护,从而改变厌学情绪,走出厌学困境。 2.家校联合,合力教育,帮助孩子走出厌学困境 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都有利于消除学生厌学情绪。家长要正确看待和教育孩子,不要期望过高,不要强迫孩子学习,不要批评、指责甚至体罚孩子。班主任要积极主动和家长沟通,友好地向家长反应孩子的真实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班主任和家长要经常赞美和鼓励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和帮助孩子,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孩子走出厌学困境,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 3.适时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厌学困境 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和树立其自信心。同时,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另外,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厌学学生的心理受压能力和意志品质。有意让这些学生承担班级事务,如组织活动,参加比赛等。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培养其坚毅的性格,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只是有的光芒四射,有的暂时被沙土遮住了光芒而已。班主任老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那些埋在沙子里的“金子”。帮助厌学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培养其优点、特长和兴趣爱好,适时地表扬和鼓励,增加他们成功的快乐感,树立起自信心,他们的厌学思想就会逐渐消除,最终走出厌学困境。 参考文献: [1]蒋艳菊,时金献.小学教育心理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14-06. 编辑 冯志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6743990ba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