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说课稿

时间:2022-03-27 03:09: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溜索》说课稿

一鞭怒水, 挟裹着万钧雷霆, 挟裹着旷世绝代的刚烈, 横空抽下,抽下, 在开天辟地的刹那之间。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我准备从以下五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了四篇中外小说,它们风格各异,写法不同,都是写人的名篇,在人物刻画方面各有特色。本文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过溜索的场景,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塑造了高山深涧中马帮首领等人强悍勇猛的形象。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九年级上册、下册小说单元的学习,对小说情节、叙述等一般知识已基本具备。这些内容可简化处理。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的导语强调“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格”,大部分学生预学的发现、疑惑落在《溜索》的语言特质和小说风格上。

三、说教学目标

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阿城小说的风格。

为准确定位教学起点,课前设计了三项学生预学作业:

预学一:《溜索》这篇文章与前面两篇文章 (《孔乙己》《变色龙》)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像这样的文章该怎么读?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预学二:通读课文,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预学三:你觉得课文中有哪些难忘的、有意思的发现是值得分享的?写一则“说说”。

学生的发现:

《溜索》是一篇耐读、朴实的小小说:语言 平白,注重细节的描写与环境的渲染,没有过分华丽的修辞;情节紧凑,写出了马帮生活的凶险异常,连牲口都望而却步;细节处彰显雄壮美,将故事情节蕴含在独特的语言之中。

学生的疑惑: 文中频繁出现的鹰象征什么?为何首领与汉子望着第三次出现的“鹰”说“蛇”?文章最后 写鹰捕食蛇的画面,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可以将语言变得如此接地气,给人强烈的画面感?


[设计分析]课堂的起点应是调动、唤醒、激活学生的过往体验。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整理学生的发现和疑惑,结合“抓住文本特质,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我设定了“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阿城小说的风格。”的教学目标。

四、说教法、学法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发现本文与前两篇小说的不同之处。通过课前预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教师示例,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是:比较阅读法、示例分析法。学法是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设计

(一)品读文本、植入角度,深入探究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 [活动设计]

参照示例,完成学习单(表1)。



角度备选:人物(首领、瘦小汉子、其他汉子、“我”等);环境(峡谷、牛、马、鹰等)。

要求:①小组交流:选定一个角度,先个人思考,再小组交流,整理一个最佳发现;

②学习单展示——一人讲解,一人板书;③全员讨论——一组发言完毕,其余组可以追问、补充;④记录下其他小组成员的发言成果。 [设计分析]

学习活动的设置就是给予一种情境,让学生不是空泛地读,而是开启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碰撞之旅。“综合发现”的示例正是对部分学生预学疑惑的引导。以表格及示例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助学支架,使学生探究的指向性更明确,并于学习活动中逐步将探究固化为阅读策略。

(二)提炼优化、植入知识,整体把握阿城小说的风格特点 [活动设计]

结合“知识卡片”,联系小说语言特点的探究内容,小组讨论阿城小说的风格特点。


知识卡片

小说的风格根植于作品的内容而表现于作品的形式,是小说家的创作个性在他的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它具体体现了小说家处理素材提炼主题 塑造人物安排情节结构和使用语言的特色。

角度备选:1.语言简练,多用短句。2.用词准确,富于表现力。3.修辞有新意。 4.人物描写多用白描。

[设计分析]

孙绍振说:“对于作品分析来说,最为精致的分析就是在经典文本中,把潜在的、隐秘的、个性的创作性风格分析出来。”在自读课教学中,“学习活动”指向学生对文本的梳理、整合、 积累,强化分享个人阅读所得,充分发挥学生间自品、合作、优化的学习优势,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三)拓展阅读、植入生活,整理阿城小说的风格



[活动设计]

1)小组合作阅读《棋王》,继续听阿城讲故事,欣赏阿城小说的语言,了解阿城小说的风格。

2)通过拓展阅读阿城其他的文章,以及学者对阿城作品的评价,整理阿城小说的风格。 [设计分析]

这是课后拓展阅读作业。温儒敏说:语文教学改革要重视精读与泛读(略读)结合,并且一定要指向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和学生们的语文生活联系起来。”这节课把课前、课中、课后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充分的自读自悟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叶圣陶先生指出:“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我用“学习活动”贯穿本课的课前、课中、课后:课前的预学作业是起点,在预学基础上进行课中活动设计,然后在课中阅读的基础向课外进行拓展阅读。

课堂要从学生的学立意;要基于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设置适切的合理的任务;要依照文章的特质,从文本一个细小、轻巧、直接的角度切入,设置活动,为学生建立独立阅读的学习支架。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学生学习需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针对性和课堂效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685464e82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