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文明的痛苦释放 茫茫大地,风声萧萧,平沙无垠,像被一只巨手狠抓一把而留下了惊骇的印子。一支队伍,官帽歪斜,蓬头垢面,佝偻提携,步履蹒跚。 望向窗外,槐花正香,月色正明,捧读一本《文化苦旅》至“宁古塔”时,忽有所感。 宁古塔,蛮荒之地。略懂清史之人必知清朝对文人的酷刑。而宁古塔便是一切杰作的代表。 “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如今的宁古塔,天还是那样的天,云还是那样的云。但地已不是那样的地。据记载,当时的宁古塔,被流放的文人往往半道就被虎狼甚至是当地人分食。 虽说有个“塔”字,却与文明毫不沾边,实是满文译过来的。宁古塔是不论是非的,仅凭皇帝一念之想。漫长的数百年,不知多少“犯人”流放宁古塔。 它和金銮殿离的很远又很近,只消一张纸的距离。这是一场不敢细想的悲剧,百姓皆非为人,只是一片叶子,一片长在大树上的叶子,一片叶子看的不顺眼了,证明从根就不好,于是连根拔起。既然大树上每一片叶子都只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有一片叶子敢于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的飘洒,那么整个树林也就变成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如此这般,中国人怎么还会有个体的独立意识呢? 流放于此的多为文人,一批批的一流大学士。然而灾难对于常人便只是灾难,对于文人来说却比常人更痛苦,在此之后,一些人的文化意识可能苏醒,开始面对灾难寻找生命的底蕴。 文明便在蛮荒之地上撒下,含不白之冤的文人志士,开始吟诗,教书,传法,开始文化的考察,推动这块土地走向文明。最终,可怜变为可敬,流放者变为拓荒者。并且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只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在这里,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而其他著名的友谊佳话也许外部雕饰太多了。 但宏观来说,流浪无论如何也是对文化的摧残。部分流浪者手忙脚乱创造出的那些文明、友谊也无法给流放本身增添色彩。 第一流人才可以受苦,却不可以超过基本的生理和物质限度。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这种流浪方式却永远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轻合手中书,再次望向窗外,借着石块中未干尽水潭的微光,只见青松拂檐,千百竿翠竹遮映,今天我们虽已过上舒适的生活,但仍不禁想起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肯定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但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但绝不肯定迫害。” “文明的历史是人类得到缓慢而痛苦的解放的历史”而铭记文明的历史,我们才懂得如今良好学习生活的来之不易,而中华文明也应在我们的努力下厚积薄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6991b7732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