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农村,记录中国——读《中国在梁庄》有感 在中华民族漫漫文明史长河的几千年时间中,农业一直是我们民族的立足之本。直到不久前,中国也仍是一个第一产业占非常重要地位的农业大国。与此相对应,农村、农民自然是中国社会的最重要基石之一。“三农”问题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了解了中国农村,中国社会面貌便了解了一大半。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的文学工作者们对现代农村面貌的展现并不多。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则是此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中国在梁庄》中,梁鸿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等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人和故事,用这些人和故事中蕴含的情感、面临的问题,传达出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并用开阔而全方位的视角、与众不同的纪实文本、具有别样之美的乡野调查展现了一幅细致入微而又广阔的乡村画卷,还原了近几十年来农村的变迁史,直击农民们的痛与悲。这本书也带给读者们不少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初读《中国在梁庄》,首先的感受就是真实,产生共鸣。环境污染、农村政治问题、乡村教育问题……这些繁杂而具体的问题我们都会在身边农村遇到,而梁鸿用纪实的文本把他记录下来,也使我之前感性而模糊的感受转变为具象的认识,更不得不惊叹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将现象总结为问题的思辨精神。 用社会学工作方法归纳身边的社会现象,研究身边的社会问题,是这本书的特色,也是教会我的方法。当农村具体问题被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和情感所缠绕、掩藏时,梁鸿在书中做的就是用纪实的文字将问题一一罗列,用学术工具将问题一一剥丝抽茧般分析展现给读者,同时也激起读者的思考:中国农村是什么样的?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决? 本书主要记录作者的故乡河南穰县梁庄。记录的一个个故事中看似冷静理性的笔触却流露出对故土与乡村的深情,更重要的则是表达出对乡村如今不可避免的衰败的诘问。的确,乡村是养育大多数中国人的母亲。然而在十年前,《中国在梁庄》成书的年代,乡村的衰败就像母亲的恶疾一样让人痛心而不禁诘问:这是怎么了?很遗憾,这个问题太大了,该书作为纪实文学也仅仅用出色的学术工具罗列、展示了这些现况,这些问题还等待着我们去思考解决。农村土地的相对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农村青年的外出务工与就业,致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而农村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精神文明活动匮乏、儿童教育缺失、社会风气不良等等。全中国农村面临着相似而又不可避免的衰退问题。 十年以前作者面对这些问题展现出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失望与迷茫。十年过后,中国的面貌有了不少改变。而我读完全书认为,只有持续有力的经济增长与高质量的城市化,才能最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挽救这个衰败中的农村母亲。而这些都等待着我们青年人去学习知识、改造社会。当今扶贫攻坚已到了关键时刻,相信假以时日,不仅农村面貌将焕然一新,中国的未来也将是一片光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520d0e86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