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2-09-16 21:14: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歌鉴赏】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翻译赏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

青山隐秘,水远。秋天,江南的草还没有枯萎。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评扬州汉绰》札记 、韩绰:事不详。

2.偏远:指遥远的河流。一个是“遥远”。 3、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4座桥:一座据说是24座桥。

5、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指韩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 杜牧《论扬州汉绰》英译

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杜牧《评扬州汉绰》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开成元年)秋。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这首诗意在描绘晚秋的扬州依然青山绿水,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的音乐依然悠扬。它嘲讽了朋友们的闲暇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扬州前世的深切怀念。整首诗意境优美,美轮美奂,情趣盎然。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第一句话取自大局,变成了一个长远的愿景:青山蜿蜒,掩映在天空中,绿水像一条腰带,不停地流过。“幽”和“远”这两个词的重叠,不仅勾勒出江南的美丽风光和优美


风采,还隐晦地暗示着诗人与朋友之间的遥远空间距离。节奏似乎随着诗人思念江南的水嫩而荡漾。欧阳修的《踏沙》:“离别的悲伤渐行渐远,无限远,距离如泉水”,“平武尽头有青山,青山外行人更多”,这是杜牧诗的寓意。此时,虽然已经过了深秋,但江南的植被并没有枯萎,风景依然美丽。正是因为诗人无法忍受深秋的压抑和冷落,他才特别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怀念远在鲜花之乡的老朋友。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三百首唐诗 全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9885cb49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