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日间的语言文字交流 作者:李 贺 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8期 李贺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汉字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语言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日本语言的发展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影响,为中日两国相互了解、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中日语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通过对汉字在日语中的作用,汉语从日语中吸收的词语以及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日系流行语等方面,来分析汉、日语之间相互影响、促进的关系。 [关键词]汉语;日语;交流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8-0077-01 [作者简介]李贺,内蒙古大学2011级日语系的学生。 一、汉字的导入与汉字对日语的影响 1.日语表音文字假名的发明。中日两国语言的交流历史可追溯到后汉时期,光武帝赐予日本“汉倭奴国王”金印,来自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渡来人,将汉字间接带到日本,另一方面推古天皇派遣遣隋使,积极学习佛教文化与律令制度,这使汉字随佛教与儒家经典等被大量介绍到日本,至今为止汉字在日语中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日本在汉字传入以前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传入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用近似古汉语的读音来读汉字。汉字集形音意于一体,然而作为标记词语的文字形式,汉字也有严重的缺陷,如笔画繁杂且表音程度低。日本人借用汉字之后,充分利用汉字的优点,7世纪初创造出标记日语发音的“万叶假名”。后来又在万叶假名的基础上,取汉字的草写体创造出“平假名”,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出了“片假名”。平假名与片假名就字形说,笔画少,易写好记;就表音方式而言,一字一音简单明了,从汉字到假名的演变日本人表演出了对外来文化的惊人创造力。到15世纪,“汉字假名混合体”的文章书写格式就已完全成熟,简繁相间,音义兼明,成了独具一格的和汉共存的文字书写系统。 2.日语对汉语的借用。由于日本原本没有文字,抽象思维不发达,因此日语中关于鱼类、水稻、树木等具象词汇虽然丰富,但抽象名词少。与汉语接触后,抽象名词进入日语系统。汉语的传入增加了日语新词汇,弥补了其固有词汇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的不足,这些抽象名词因日语中原本就没有相应的词汇与之匹配,因此只能模仿汉语发音来读,这就是“音读”。因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不同而有古汉音、吴音、唐音的区别。日语汉字的读音源于古汉语读音,虽与现代汉语不一致,但仍有关系。从中国传入的词汇大致分为:(1)直接从汉语借用,原意未变或略有变动的。如:愛護、安眠(2)根据需要运用汉字进行创造词义,但词义是新的。如:愛顧、愛着(3)在意译西方新词时用汉语旧词表示新义。如:政治、民主。从日语中的汉语词借用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汉字和汉语的关系理解得很透彻,对于形音意的分解十分巧妙,用单字字义构成多音词时选择义素和运用各种构词法也相当纯熟。同时,也说明在日语的词库里,汉语词一直是得到重用,并且备受欢迎的,一旦形成便不易被淘汰,一旦需要还可重造。随着遣唐使的废止,日本的“汉语输入”似乎是暂时停止了,可是朱子学却在镰仓时代开始传入,并在江户时代成为官学。也就是说即使是在以武士道为荣的时代,日本的“汉语输入”也未停止。这种文化流向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发生巨大变化。 二、日语对汉语的影响 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惊人数量的日语词汇。这些词汇随翻译著作进入中国的各个领域,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汉语的变现力。我国对日语词汇借用与吸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第二期大致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第一个借用期处于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以汉文训读的方式大量翻译外国书籍,并创造性地运用汉字制造出新词。这些新词集中在哲学、经济、整治、教育关系等领域。 借用日语词汇的第二期与第一期有明显的不同。我国民通过与日本在官方与民间方面的交流,通过更过得渠道接触吸收日语词汇。从日语中引进的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汉语语法的改变,如“问题”一词在汉语中原本是名词性质的词汇,当其作定语修饰名词时通常为“有问题的~”,而现在却直接作为定语,如“问题少女”,“问题工厂”等,这种现象就是受日语的影响,即将名词词性变成形容词词性。另一值得注意的便是汉语对日语结尾词的引用。“族”、“中”、“性”等接尾词,在汉语中成为高产词汇,与其组合形成的词汇层出不穷。 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使用词汇量,改变着人们日常用语习惯。与此同时人们也有原封不动地接收了某些日语词汇的倾向。这些词汇多于日常生活相关,特别是与动漫和媒体有关的词汇引人注目。引入词汇中大量是关于日常生活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由国民日常生活的多样化造成的,另一原因恐怕就是国人对于引进的词汇不加思考,以原封不动地使用为流行。大量的由日语词汇构成的流行语和网络词汇,充斥我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语言混乱现象。比如,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天气预报中使用了“热射病”一词,我们看一下热射病的来源,这个词源于日语,在《大辞林》中解释为:“熱射病高温多湿の場所の長時間置かれ、体の熱放散が十分行えないとき、に起こる病気。頭痛·めまい·倦怠感などに始まり、体温の著しい上昇や発汗停止·昏睡·痙攣などを起こす。”我国的解释为“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本可以使用“重症中暑”说明,可却用“热射病”反倒使人模棱两可。今年出现且使用率居高不下的“控”字仍然在各种媒体上和生活中出现。“控”来自于对日语“コン”的音译,而“コン”来自于日本人对于英语词汇“complex”的简略音译,意为“对某物的某种情结,或夸大的情绪反应(如恐惧、厌恶等)”,而这个词在我国却完全变成对某物的“极度喜爱与沉溺”的意思。类似的词汇还有,“腹黑”、“萝莉”等等,这些引进的新词丰富了我国的语言现象、充实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与其说这些直接的借用是对文化的吸收,倒不如说是国人对外来文化抑或是对日本文化的不加取舍,甚至可以说是崇洋媚外。其使用者可能不明其意,使听者更是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早期汉语汉字进入日本,从语音,文字,词汇等各方面对日语系统产生深刻影响:后期汉语又从日语中吸收借用词汇使汉语得到完善和补充,同时也存在着滥用错用的现象,中日语言文化的交流只是众多交流合作中的一部分,但却又是这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两国间的悠久交往历史。希望两国在日后的交往与合作中,能够真正将对方的优点长处加以整合、为己所用。 【 参 考 文 献 】 [1]潘均.日本汉字的确立及其历史演变[M].商务印书馆出版,2013. [2]翟东娜,潘均.日语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韦小燕.中日流行语产生原因对比分析[J].文史纵横,2012(Z6). [4]王文娟.浅析中日语言的相互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2006(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e2644d6b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