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时间:2022-05-25 13:08:2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范仲淹

记得小时侯上语文课最痛恨的事件之一就是背古文。拗口晦涩,繁复冗长的古文让年少的我背来每每痛不欲生。但是不背的后果很严重,罚站、罚抄等等不一而足。后来虽然都已背下但都是囫囵吞枣,任老师怎样解释,未及弱冠娇生惯养的我们又怎能完全理解文章作者那种深刻情怀?所以这些年过去那些所背之文大多都已在记忆里残缺不全,惟有一篇范仲淹范文正公所书《岳阳楼记》仍记忆尤新,尝颂之也是一字不差。

小时候虽然不懂什么家国大义但读《岳阳楼记》时读到后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时仍免不了内心震撼,年纪小小的我也感叹那是怎样的一种博大情怀。那是我第一次被一个一千年前的古人打动,所以对这篇文章我别有用心,加倍努力,对范仲淹这个人物也是倍感兴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是那样写的,事实证明,他也是那样做的。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八月初二,范仲淹出生在一个中下层官吏范墉家中。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一户朱姓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朱家虽然富裕但范仲淹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一个偶然的事件,范仲淹惊谔地发现自己的身世,他毅然接回母亲,辞别朱家前往睢阳应天府书院就读。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一次,真宗皇帝路过书院,大家都争相前趋观望,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坐涌如旧。一位同学怪他怎肯错过观望皇上的良机,他却回答:日后再见,也未必晚。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大中祥符七年(1014)秋和八年(1015)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范仲淹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他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 (1040),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享年六十四岁,卒谥文正。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

从一个人死后旁人所为最能看出一个人的言行品德如何,在这方面范仲淹无疑成了一个典范。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根据他的遗愿,遗体没有运回原籍苏州,而是葬在他母亲长眠的那块地旁——洛阳南郊万安山下。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身前身几代人的敬仰。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

综观范仲淹生平在军事上他虽然初始由于不通军事大败于西夏,但后来过而能改,治军有方,始终扼守着陕西要略使西夏不能寸进一步。在政治上他针砭时弊、整顿吏治,上书十议,是波澜壮阔的王安石变法的前奏。文学上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讲究文以载道。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






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e8601414791711cc7917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