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教育改革的社会因素

时间:2022-05-24 09:23:2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拉开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学校采取许多措施,但由于管理体制、考试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要素改革滞后,严重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成效。主要因素如下:

1、德育缺乏实效性

(孝心教育缺失,评价与行为脱节,学校社会不一致)应试教育下最苦的还是现在的基教育工作者,学生要有好成绩,没有好学生是枉谈,一方面是招生竞争愈演愈烈,甚至想法去“买”优秀生、“挖”考生,一方面是一般非重点学校大打疲劳战,老师白天满负荷工作,晚上还要加班,双修日没了,节假日少了,身上的疾病多了。 造就了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 我们得承认应试教育培养了一部分精英学生,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在这个独木桥上被挤下了水,其实这也很正常,但可悲的是,掉下水的偏偏没学过游泳,于是水中再学,浪费了自己、耗费了家庭,减缓了个人的发展。即便那些走过独木桥的学生,也有的在挤独木桥过程中心理也发生了畸形,对今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2、素质教育与考试评价脱节 (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得利、考试评价没有反映素质教育的内容)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或“过度教育”等问题。

3、课程改革目标没有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

(没有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投入等等。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学校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教学评价的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的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既有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过度学历化倾向等外部体制性障碍,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 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政策乃至法律的文本并不难,难的是成为政府、学校和社会自觉拥戴的制度安排和自愿履行的行动准则。 4、教师缺乏工作动力

(职称过早到顶,没有下岗威胁,少数教师“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即使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于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由于地方财政支持能力强弱不一。 5、教师培养、任用制度不合理

(师范生招生分数偏低,教师培养先天不足、小学教师没有出口、严重老化,没有建立教师流动制度,教师法第37条第一款是低能教师的“护身符” 6、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上世纪80年代之所以基础教育发展迅速,得益于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体制。现在,从各级政府官员管理教育的分工看,往往是由“无知少女”(无党派、知识分、少数民族、女干部)分管教育,而分管教育的“无知少女”一般连常委都不是,省、市、县政府很少有常


委分管教育的,分管教育的连常委也不是(如果是党外人士就更没有话语机会),没有话语权,教育就很难得到重视。从涉及教育的事务管理来看,教育部门既管不了人,也管不了钱(连《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单列在许多地方也没能实现),人事部门管人,财政部门管钱,把这关系教育生死的 2 项给别人管了,教育行政部门就只能玩玩空手道、太极拳而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80192275c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