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叶 邵逸夫:娱乐之王,慈善达人 吕锦明 邵逸夫,这位年逾百岁的长者,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曾经创造了无数辉煌和奇迹——拍摄过1000多部华语电影、与利孝和等联手创办无线电视(TVB)、年近七旬时获英女王封为爵士、1998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大紫荆勋章”……到了晚年,已是功成名就的他将更多心血倾注在公益慈善事业上,长期捐助香港及内地的教育、医疗、赈灾等领域。据统计,仅资助内地教育一项他就捐资47.5亿港元! 2014年1月7日凌晨,邵逸夫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回顾邵逸夫的一生,他堪称香港乃至亚洲的娱乐之王、慈善达人。 千部华语片成就“东方好莱坞”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的节目。 邵逸夫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事业成就,就是他旗下的邵氏兄弟影业公司,他以香港为基地创造出“东方好莱坞”的奇迹。 邵逸夫1907年出生于上海,祖籍为浙江省宁波市,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因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人称“六叔”。邵逸夫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后,便随兄长邵仁枚去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走上了电影制作的生涯。1926年,年方19岁的邵逸夫跟着三哥邵仁枚扛着一架放映机,在南洋各个村镇放映无声电影,卖票谋生。4年后,邵逸夫和三哥在新加坡成立了邵氏公司,也正是从那时起,“院线发行制”的雏形在邵逸夫的事业蓝图中逐渐浮现。 1931年,邵逸夫在前往美国购买有声影片拍摄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他抱着一块木板漂浮一夜才获救,但他仍坚持前往美国买回了所需器材。就在第二年,邵氏出品的华人电影界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问世,由此也奠定了邵氏家族成为华人电影界一支不容小觑的中坚力量。此后,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在香港负责拍摄制作,邵逸夫和三哥就负责发行放映,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期,邵氏受到同行“电懋”和“长城”的双面夹击形势岌岌可危,此时已经50岁的邵逸夫亲赴香港接过大哥的重担,开始在香港创办邵氏兄弟公司。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邵氏兄弟先后拍摄了《独臂刀》、《不了情》等上千部华语电影,涵盖爱情、古装、动作等各种类型片,同时也造就了诸如李翰祥、狄龙、姜大卫、张彻等一大批为华人所耳熟能详的著名导演和明星,他们不但影响了华语电影的发展历史,也协助邵氏兄弟雄霸亚洲电影市场,在香港谱写出“东方好莱坞”的奇迹。 谈及邵氏影业有如此辉煌的成就,有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邵逸夫身上,因为他正是邵氏电影品质的把关人。听邵氏员工说,当年执掌邵氏兄弟时,邵逸夫每天看电影最多时达到9部,他不仅看邵氏出品还要看其他公司的电影。 “好的就要学人家好在哪里,坏的也要知道坏在哪里。”这是邵逸夫对公司员工的谆谆教诲。坊间还流传一段他专心审片的故事:当他的大儿子遭绑架时,他正在审片,那边救急电话打过来,他连忙问身边的人:“受伤没有,能用钱解决吗?”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他就继续回去看片了。 公益达人巨资捐助教育慈善 公益慈善达人,这是除了影视娱乐王国掌门人之外,邵逸夫给世人的另一个重要印象。 1985年,邵逸夫三哥去世,失去至亲的打击让邵逸夫对慈善事业有了更新更深的认知,从此他更加热心公益。他曾向当时的香港总督尤德爵士提出,要把自己的钱捐赠给大学和医院,这一想法得到了尤德爵士的高度赞扬。 1一叶一世界 一花一叶 其实早在1957年,邵逸夫来香港创业之前,就在新加坡成立了邵氏基金会,每年都要给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教育、医疗机构捐赠款项,支持当地的教育和慈善福利事业。 1973年,邵逸夫在香港创立了香港邵氏基金会,致力于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同年,邵逸夫以校董身份捐款50万港元给香港苏浙公学,资助该校新建一座藏书3万多册的图书馆。此后不久,苏浙公学又扩建校舍,邵逸夫再次解囊相赠,捐助100万港元。为此,苏浙旅港同乡会一致决定,推荐邵逸夫为“永远荣誉会长”。 1986年,邵逸夫捐出了1.2亿港元,其中,1亿港元给香港中文大学,1000万港元给香港浸会大学,1000万港元给仁济医院。捐助给香港中文大学的1亿港元被用来兴建第四书院,后命名为“逸夫书院”。 邵逸夫不但热心于香港的教育慈善事业,对内地同样是不遗余力。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宣布每年都要拿出1亿元以上的巨额资金捐赠给内地,捐赠项目众多,其中最为内地人熟知的就是遍布全国校园的“逸夫楼”。如果你打开网络地图搜索“逸夫楼”,便可看到密密麻麻“逸夫楼”遍布全国各地。 邵逸夫对公益慈善事业所作的贡献,就像他在影视娱乐事业中所创造的辉煌一样,多不胜数。邵逸夫曾经说:“人说赚钱难,但有了钱怎样去用,把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那才是更难的事!‘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这就是他的人生信条! 2一叶一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869d64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