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让习作教学更加轻松———语文课程建设之发散性习作教学架构

时间:2022-10-11 08:51: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思维导图,让习作教学更加轻松———语文课程建设之发散性习作教学架构

作者:邓之富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8年第9



【摘要】思维导图也叫心智导图,主要将思维方式形象化,是一种运用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习作就是运用思维导图的思考方式,充分发挥小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跳跃性。以思维导图为基础工具完成的习作或者通过思维导图拓展写作思路,根据思维导图完善构思以完成习作,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小学习作教学更加轻松。

【关键词】思维导图习作教学发散思维想象力

思维导图也叫心智导图,主要将思维方式形象化,是一种运用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而人类大脑的思考方式主要是发散性的,任何进入大脑的事物、文字、色彩、声音等,都可以成为脑中的思考中心,然后向四周散发出无限个节点,它们与思考中心互相连接,形成一个立体的放射性结构,仿佛大脑的神经元一般,开启我们人类大脑所具有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习作就是运用思维导图的思考方式,充分发挥小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跳跃性,以思维导图拓展写作思路完成习作。教学中主要以习作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把大脑中的思维和想法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搜集习作素材,理清文章脉络,选择习作方法,并牢牢把握住主题和重点难点,使得学生习作时有话可写。特别是由学生自己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呈现内心的真实想法,使得习作有逻辑性和条理性,让学生写作更加轻松。

一、习作立意,从学会审题开始

习作的立意,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文章的立意好了,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要做好习作的立意,须从学会审题开始。作文时,要先清楚写什么?就是思维导图中的“中心点”———习作的中心主题。审题时借助思维导图,审题会更加清楚:一要审习作的文体类型,即审清属于记叙文、说明文,还是应用文。二要审清文章的写作范围,教师可以教学生抓住题目中表明范围的词,文章的写作范围表现在时间、地点、数量和内容等方面;还可以教学生抓住文章的题眼来确定写作范围。抓住了题眼,就意味着抓住了题目的“重心”和作文内容的重点,否则作文就会偏题。三要审清作文的“要求”和“提示”等,它常常是在作文题眼外对作文的体裁、材料、字数、书写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这些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怎样去写好这篇文章,可教学生在审题时要认真推敲,努力去吃透它们,严格按要求去做。

如《可爱的……》习作中要求:通过一件事,反映人物的好品质。要把事情经过写完整,写具体。这篇习作要求限定是写人,不能写物。如果学生不看“要求”,不按要求去写。《可爱的……》这个题目就很可能被写成《可爱的玩具》《可爱的小狗》等。如果审题不注意看要求,没能写人而写了物或者写了两件事,并且没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细节等等写清楚,就会离题万里了。

通过思维导图审题,习作的思路便通过学生的发散思维打开了。比如,抓住关键词“可爱”,确定文章中心主题;抓住“一件事、人物、事情经过”等要素把握文章体裁、习作范围


和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审题,可以把习作的要求、提示,搜集文章素材,注意重点、详略得当等等与习作相关的内容完整地呈现出来,使文章的立意和写作思路更加明了。

二、把握结构,让思路更加清晰

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思维特征,也具有递进的线型知识结构,可以有效地把头脑中的知识点快速整合起来,形成一张互相联系的知识网。我们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来把握文章结构,能够将学生头脑中的思维画出来,通过对习作过程中的文章结构进行精细剖析与层层展示,帮助学生掌握作文方法,把握文章结构和脉络,优化学生的写作思路。

例如小学第七册单元作文中的《奇思妙想设新节》题目要求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春节、植树节、护士节、中秋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和愿望,你们的心里,是不是也蕴藏着许多美好的情感和愿望?假如让你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你会设立一个什么节日呢?可以写是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要设立这个节日的,也可以写想象中自己或别人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

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首先确定中心词:设立新节,其次,理清结构:一是“是什么?”———是叙述,明白要写的内容;二是“怎么来?”———是回忆,明白设立节日的原因;三是“怎么过?”———是想象,明白节日的情景和气氛;四是“什么作用?”———是愿望,明白过这个节的重要性。接着,还要理清习作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习作的内容更加清晰。最后,把握习作的重点,是将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方面写具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的眼前产生层次感、画面感,对于写作的内容和结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写作思路就会自然形成了。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把文章结构和写作要点呈现出来,就像列了个更清晰的写作提纲。这样,学生动起笔来文章的结构就会更加合理,思路更加完整,文字表达更加流畅,文章质量大大提高。

三、奇思妙想,让源泉不断流淌

想象,可以让人的心灵自由歌唱;想象,可以让我们倾听到心灵的声音。在习作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来充实自己的习作,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作文的主题进行丰富的拓展,这样,学生的写作源泉就会源源不断地流淌。文章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是想象力赋予的内在能量。学生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断思索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把内在知识和事物不断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思维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维导图可以用形象的图式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情感意识,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慢慢形成一种参与式、内省式、体验式的写作能力。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是《秋天的图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提炼出关键词,通过看秋天,听秋天,嗅秋天,尝秋天,画秋天,写秋天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看秋天———想象秋天的天空、田野、果园、落叶等图景,把看到的秋天美景图展现出来。听秋天———想象秋天的声音风声、水声、孩子的嬉戏声、收获的欢笑声。嗅秋天———想象秋天瓜果飘香的气味。尝秋天———想象秋天果实的甜美味道。画秋天———把想象到的秋天美景图用彩笔画下来。写秋天———结合以上的想象,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融合起来,轻松写下秋天的作文。

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运用到写作当中。运用想象,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快乐的学习。

四、语言积累,让表达生动形象




语言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语言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儿女为之自豪的精神财富。学习在于观察,在于阅读,在于积累,积累词语,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手段。我们都知道,优美的语言能使文章锦上添花,熠熠生辉。

但是,目前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状况实在令人担忧:现代化传媒手段的运用,替代了学生大量感知书面语言的学习;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分析讲解替代了儿童学习语言的朗朗书声;学生参加课外特长辅导,使得学生用于读书、感受语言的时间不断减少……学生的语言积累严重不足,语言营养严重缺乏。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快速积累好词好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增强记忆力的特性,把握小学生的记忆规律,通过思维导图对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大有帮助。

以积累“母爱”为主题的好词句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书为主旨,查阅资料等方式,借助思维导图积累语言。

好词好句可以分为:描写母亲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外貌描写还可以细化延伸为衣着打扮、头发、脸面、皮肤、身材等方面,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以此类推细化。

比如,积累描写外貌的词语有:乌黑秀发、身材苗条、面目清秀,白发苍苍等;描写神态的词语有:安详、笑盈盈、神采奕奕、和颜悦色等;描写动作的词语有:慢条斯理、干净利落、洗洗刷刷等;描写语言的词语有:语重心长、苦口婆心、振振有词等;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有:忐忑不安、心慌意乱、暗自欢喜等。

优美的句子有:“母亲是我们的挚爱,不论她长得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在孩子眼中,母亲应当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女人。因为她赐予了我们生命,她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没有了母亲的孩子,恰似断线的风筝,飘来荡去,没有了方向。”

“母亲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在我迷失方向时,她会指引我、照亮我,走向光明;母亲,像秋夜中的明月,在我孤独、无助时,她会陪伴我、支持我,给我信心。母亲,她一天到晚为了我而忙碌,不辞辛劳,无怨无悔,所以,在这一年一度的母亲节我要说,妈妈感谢您!”

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还要引导学生多读经典著作,多背诵教材中的优秀范文,并以思维导图为载体,学会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积累知识的体系,使知识内容系统化,形象化。这样不断增强学生的读书意识,加大语言的积累,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为学生丰富的语言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就像一张习作导航图一样,指引着学生的思维畅游在文字的海洋之中,学生再不会感到束手无策,无处下笔。利用思维导图来展开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更加轻松,让学生的习作更加轻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8ec069b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