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应朋友之邀,到位于无锡北面的堰桥乡,横排圩村休闲垂钓。汽车驶入横排圩地界后,道路两侧别墅随处可见,亭台楼阁式的休闲场所,点缀在整洁漂亮的农村式公寓内。鱼塘星罗棋布,堤坝上老母鸡正“咯咯咯”的带领着仔鸡在啄食;鱼塘内鸭子们正“嘎嘎嘎”的戏水。公路两旁绿树成行,周边田园稻子正在扬花抽穗,微风吹来,阵阵清香沁入心扉。在这一派典型的江南田园风光中,让我打开了记忆的相册,翻开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两次来到横排圩村难以忘怀的经历。小学毕业前的一九六六年下半年,由于文革浪潮的冲击,学生停课在家,一直到一九六九年的三月,我们这批停学在家近三年的学生,在“复课闹革命”的号召下,重新走入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复课后,由于当时教育的需要,学生要到工厂学工、下乡学农,分别接受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年的十月下旬,我们来到横排圩村接受再教育。当时横排圩是堰桥公社最穷的村,社员劳作一天只有一角左右收入,贫下中农都住在低矮和昏暗的平房内。在那“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日子里,他们以种粮为主,养鱼为辅,过着贫困和艰辛的生活。早晨,在一阵阵“铛铛挡”的下田锺声中,同学们在贫下中农的带领下来到田边,生产队长仔细讲解割稻的步骤、要领以及亲自示范后,要求我们开始收割。不一会儿,我们这些在城市娇生惯养的学生已汗流浃背、状怳不断、丑态百出:张三割到了手;李四划破了脚;女同学被田中冷不丁窜出一条不知名的虫子,吓得尖叫的喊声响彻稻田;累得腰酸背痛的男同学仰天躺在田埂上„„稻子收割完后,我们又把稻子捆扎好挑到打谷场上,分别进行脱粒、扬谷、等劳作。如要成为平常吃的大米,还得晒干稻谷后,再脱谷才能成为盘中餐。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稻子收割完毕,为了不耽误农时,必须尽快锄地种麦。同学们又肩扛锄头跟着贫下中农下田锄地。锄地既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锄浅了达不到要求,锄深了费力,经过贫下中农手把手的传授技巧和同学们的认真学习,渐渐掌握了要领,虽然动作慢一点,但也达到了锄地的要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锄地完毕在种麦后还得施肥,当时施肥不像现在用化肥,而是农家肥——猪粪和牛粪。贫下中农把农家肥挑到田头,用手抓起农家肥并均匀的撒在麦田中,同时要求同学们也跟他一样施肥,面对异味扑鼻的农家肥,我和同学们还真下不了手,最后在贫下中农的谆谆引导和言传身教下,陆续下田把农家肥用双手撒到麦田里。学农结束后,使我们这些在城市长大的学生基本了解和学会收稻、种麦的农活,深深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在“要准备打仗、打大仗”的号召下,市政府要求学校疏散学生,我们被安排疏散到横排圩。同学们于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上旬,又一次来到横排圩村,过起了军营式的起居生活。于是呼:晚上轮班站岗放哨有之,抓空降特务演习有之,野营拉练训练有之„„总之一切都是为了打仗。当时,同学们都在十五、六岁左右,是发育长身体的阶段,由于训练消耗体力,又定粮用餐,再加上食油和猪肉都要计划供应,所以肚中“油水”实在太少,总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同学们那种吃了早餐想吃中饭,吃了中饭又想吃晚餐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好在我的老家在堰桥西胶里,与横排圩仅隔二、三里地,哥哥又一直在老家务农。“儿女出门母担忧”我母亲担心长身体的我吃不饱,特地用肉票购买了肉,烧好后装入陶瓷罐中亲自送到老家,再由我哥将罐中肉送到疏散地,我住处一个他熟悉的农户家中。我哥还隔三差五将一些能填饱肚子的食物,送来给我充饥,浓浓的母子情、兄弟情尽显其中。此后用餐时,我就悄悄躲进那个农户家中,每天都能吃到肉,肚中有了“油水”饥饿感自然要比其他同学减少好多。过了没多久,这一秘密被几个同学发现,少不了“分一杯羹”给同学,所以这种增加“油水”的时间并不长,我也加入了吃了早餐想吃中饭,吃了中饭又想吃晚餐的行列,那种饥饿的感觉至今难忘,此种状怳一直延续到回城。大约在一九七零年一月底,当老师宣布可以回城时,同学们都欢呼雀跃,恨不得马上飞回家中好好饱餐一顿。现在再次来到横排圩村,看到的是:鱼塘的面积是过去的3至5倍;以前种粮用双手,如今实现机械化,拖拉机犁地、联合收割机收割稻麦,省时又省力;低矮昏暗的平房变成了别墅和农村公寓;家家通了电话,室内窗明几净,家用电器户户都有;明亮整洁的生活间代替了老式的灶间;清洁的卫生间代替了人蓄共用的猪圈粪坑;过去出门靠步行,现在出行有电动车、或汽车,乡间小道拓成宽畅的公路,乡村的生活和出行已经小康。结合学生时代两次来到横排圩村,以及最近再次来到横排圩村的经历,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和思考。首先,我认为下乡学农或下厂学工仍然有必要,它能使未踏上社会的学生,既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能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体验,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教育形式,是学生掌握知识最有效和最易牢记的方法,也是对目前“应试教育”的很好补充。它还能使学生知道盘中餐和学习用具、生活用品来之不易,是要经过农民或工人辛勤劳动才能成为商品,从而懂得珍惜、爱护粮食和学习用品,懂得节约用水、用电等等,为“低碳生活”出一份力。其次,横排圩四十余年的变化值得深思:同样的天地同样的人,为什么农民的吃、住、行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我认为是制度、是政策、是改革开放,是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的结果。“岁月如穿梭、沧桑已巨变”,横排圩村的变化不正是我们祖国巨大变化的缩影吗?回想当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我们仍然生活在阶级斗争阴影和贫苦落后的生活中,所以希望党的富民、惠民政策一如既往,使百姓生活更富裕、更幸福。今日垂钓休闲,不仅仅满载而归的是鱼虾,还承载了对未来的期望,愿横排圩村在祖国的大家庭中,和祖国一样越来越好、越来越美,等到下次再来时,那天、那地、那水、那塘一定会以更赏心悦目、景色如画的新农村面貌,迎接四面八方来客。二零一零年十月十八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8f9fe49ec3a87c24128c4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