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小松》和仲皎《静林寺古松》古诗词比较阅读

时间:2022-12-29 15:15: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杜荀鹤《小松》和仲皎《静林寺古松》古诗词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小松 唐代·杜荀鹤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静林寺古松 宋代·仲皎②

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叶皮生草。 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仲皎,字如晦,剡县(今浙江嵊县)人,居剡县明心寺。曾于剡山星子峰前建白塔,结庐以居,题名闲闲庵。精禅学,好诗文,多结交文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唐诗中描写小松刚出土,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

B而今渐觉出蓬蒿句,这个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C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人称赞它高,说明时人非常有眼力和远见,意义深远。 D.宋诗一、二两句主要点明松树的古老,以三个字,着力表现享有长寿树之称的松树的古朴。

E.宋诗三、四句以树与人相比,树龄比人的年龄要长,古松已经亲眼目睹人世间的几回变迁,树是不会衰老的,体现了松树的青春永驻、四季常青,对比鲜明。 2.两首同为写松,然而作者所处身份、年代不同,情感不同,试加以赏析。 【答案】

1CE


2.唐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作者赞扬小松坚强不屈、勇敢战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诗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感,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诗人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宋诗,借松说理,谈玄论道。此诗露出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也表现出了他对世人须平常对待生老病死的警醒,这首诗明为咏叹静林寺古松,实则寓含众生无常的道理。

松树古朴、衰老,它历尽了世间的风吹雨打,终于抗拒不了自然规律,已经走向枯萎、朽败。其实,不论是树还是人,最终都要走向寂灭。人生短暂,众生无常,只有参佛修禅, 才能摆脱世间烦恼,进入无欲无苦、超越时空的极乐世界,不会为了生生灭灭而徒添伤悲。【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C项,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人称赞它高,说明时人非常有眼力和远见,意义深远赏析错误,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人才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E项,青春永驻、四季常青赏析错误。其实,不论是树还是人,最终都要走向衰老、寂灭,从枝不生叶皮生草可以看出。故选CE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两首同为写松,然而作者所处身份、年代不同,情感不同,试加以赏析是考查诗歌赏析能力。题干已经给出了赏析的方向——作者所处身份、年代不同,情感不同,赏析时从诗人的身份、年代以及表达的情感角度对两首诗进行赏析,赏析时,要先点出诗歌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手法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说有什么表达效果。唐诗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意思是说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结合注释一作者当时的身份和所处年代,可知,诗人这是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930495213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