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乐的“和”、“节”与中医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古代音乐的“和”、“节”与中医进行分析,结合当下中医的发展现状为根据,从古代音乐“和”的思想、古代音乐“节”的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推动中医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古代音乐;“和”与“节”;中医 古代音乐主要是在古人日常生活以及辛勤劳动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一种艺术。各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的艺术家们以自己超高的音乐素养与智慧为基础,创造出了众多数量的优秀音乐作品,并以其强大的影响力为后世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所有古代音乐中旋律与节奏具有重视的作用,是组成音乐的主要基础。从旋律与节奏层面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了“和”与“节”两个具有极强重要性的思想。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思想除了属于一种音乐思想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学科与领域发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对中医理论、疾病防治、养生等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古代音乐“节”的思想 在我国古代中节主要的意思为竹节。《说文解字》中对节的解释为“节,竹约也。从竹,即声。”在《史记》中《龟策列传》篇记载“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进一步说明了在古代时期,节主要为由竹子制作而成的通过敲打对音乐节后进行控制的一种乐器,同时在古代音乐中也可以表示为节拍与节奏,使音乐的音符根据相应的规律进行排列。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写到“巴姬弹弦,汉女击节。”在《楚辞》中《九歌·东皇太一》篇中也有记载“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桓宽在《盐铁论·相刺》中也写到“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通过这可较好的证明“节”这一思想主要是根据音乐中的节奏逐渐转变形成的,并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转变为节令、季节等意思。其中“节”与“和”之间还有着较为重要的联系性。在儒家经典《礼记》第三十一篇中记载“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其主要意识为人们的喜怒哀乐等常见的情感应该听过具有较强平衡性的度进行管控,在其变现出来时就会中节,这就是和。同时,节的主要思想则是对自然、法度、生活环境、人体运行所展现相关规律的状态,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自然变现、人体生命运行现象等在特定的时间中可以利用相应的规律进行充分的表现。在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中医理论知识则认为,人体所患的各种疾病与自然环境中的节气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在自然温度、季节、时间等的不断变化过程中进一步展现出来的具有极强明显性的规律。例如:《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中记载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通过对这些记载进行分析可较好的发现,人们在生活与工作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时间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身体的健康程度进行保养,同时在以自然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对自身的阴阳平衡进行完善。例如《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黄帝内经·灵枢》第四篇《本神》中记载“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另一方面,节这一思想中的节制与调节等含义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中医养生理论产生了较为巨大的影响。中医知识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生精养元、提升养气等才能较好的对于人体的基本生理需求与功能进行保持。例如:《黄帝内经·素问》第一遍《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者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认为只有通过具有较强节制性的生活、饮食、性生活,才能较好的促进人们身体的健康发展,如果生活等缺少相应的节制则会使人们的圣体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例如:《黄帝内经·素问》第一遍《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灵枢》第六篇《百病始生》中记载到“喜怒不节则伤藏、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灵枢经·上膈》中记载“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 汁流于肠中。”《黄帝内经·素问》地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等都较好的说明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强的节制可以进一步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进行优化,真正的实现长命百岁。同时想要真正的实现全神调气、葆精养元,在一定程度上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对食欲、性欲、情欲以及劳动量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对饮食、性生活、情志、劳动量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进一步实现真正的节制。其中节制除了代表控制与节省外,还主要表达的为在进行各种事情活动过程中应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同时我国古代音乐除了在思想层面对中医临床理论知识与养生等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其自身在中医养生与临床中也有着较为重要与广泛的使用范围。在中医中大多数学者不变认为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徴、羽五音在一定程度上与阴阳五行也有着较强的联系性,同时阴阳五行也代表着人体的肝、心、脾、肺、肾,因此音乐的五音也对人体的五脏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所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修身养性的主要方法之一,人们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对欣赏的乐曲进行选择,可以较好的对人体的紧张精神进行放松、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降低各种疾病的复发率,在特殊情况下音乐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各种药物作用,这也与西方的音乐疗法有着较强的联系性。 古代音乐“和”的思想 在我国古代音乐中“和”的主要意思为一种乐器的名称,主要代表为錞以及小笙。在儒家经典《周礼》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小师掌六乐声音之节与其和,和錞于。”《尔雅》第七篇《释乐》中也有“大瑟谓之洒。大琴谓之离。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大磬谓之毊。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这一描述。儒家十三经中的《仪礼》中记载“三笙一和而成声”之记载,这里的“和”主要为各种声音之间相互呼应、在具有较强和谐性的基础上也具有着极强的统一性以及条理平衡等思想与意义。许慎创作的《说文解字》中记载“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进一步证明了“和”这一思想主要起源与古代音乐中的旋律。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子路篇中曾有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则可较好的说明“和”主要应以“不同”为基础。古代音乐的旋律主要是通过各种种类的乐器演奏出不同的音符所组成的,各种音符通过相应的规律进行排列,可以充分的形成具有较强优美性的旋律与定人的和声。音符在没有根据相关规律进行组合所体现的旋律则属于杂乱无章、让人十分反感的噪音。我国最为古老的一部具有较为完整的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记载“乐以和其声,其声和以柔”。《尚书·帝典》中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其主要意思为诗是对人们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唱歌事是对思想感情进行表述的之中语言,音调应该以吟唱的音律为基础,音律要和五声谐和,八种乐器的音调能够调和,不失去相互间的次序,让神和人听了都感到和谐。这较好的证明着使用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相互协作性,不对相应的规律进行搅乱,人就可以与自然进行充分的精神交流,达到古人所追求的和谐境界。《礼记·乐记》中记载“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这里则主要表现为音乐除了对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进行模仿,还可以较好的对自然界中的和谐进行展示。“和”在相应情况下也经常被人们用来对和谐进行描述。例如:《尚书·帝典》中记载的“九族既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易经》中描写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和”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儒家、佛教、道家等中学说等都具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古人对“和”这一思想的欣赏与认知在时间的作用下逐渐成为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较强重要性的核心思想之一。同时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和”这一思想开始逐渐对中医理论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并在中医临场理论与养生益寿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同时也具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和”主要体现为人体在通常情况下的所反映出的具有较强和谐性的状态,在出现“不和”时,则说明人体中存在相应的病症需要处理。例如:《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中记载“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痹论》中记载“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素问·逆调论》中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第六十二片《调经论》中记载“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等都是在说明人体中的气血阴阳主要体现的状态为平衡、协调统一时,才可以让身体健康稳定的生长,中医对各种疾病的质量与预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人体“不和”的状态进行优化与完善,使其重新对到“和”的状态,促使人体健康发展。例如:《黄帝内经·灵枢》第九遍《终始》中记载“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张机撰写的《伤寒论》中曾第一次对“和法”这一思想进行提出与面试描述,同时各位中医学家的努力完善与优化中,使得“和法”逐渐成为了中医临床知识理中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治疗准则与方法。“和法”主要具有着调和气血、三焦、表里等众多病位,同时对阴阳、寒热等各种常见疾病进行较好治愈的作用,因此在中银临床中有着较为广泛的使用。其中有较多中医学者认为,和法应为中医临床所有治疗方法的主要纲领。以和为法的中医疾病治疗复发有苓桂术甘汤、逍遥散、桂枝汤等。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将古代音乐中的“和”、“节”与中医知识理论进行充分的融合,使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相应的节与和,在提高人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也真正的实现可全神调气、葆精养元,进一步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促使中医学说在现代仍然受到人们地喜爱。 参考文献: [1]周志彬,石达炜,臧京京.古代音乐的“和”、“节”与中医[J].中医药文化,2008(02). [2]陈萍,马晓亮.浅谈中国古代音乐治疗思想[J].甘肃中医,2011(06). [3]黄凯妮.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与传统中医养生[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8(04). [4]廖娟,杨宇飞,项春燕,吴煜.Kappa分析在中医五行音乐辩证选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06). [5]王思特,张宗明,耿元卿.论中医乐疗与中国音乐的文化基因[J].医学与哲学(A),2015(10). [6]王思特,张宗明.中医文化视域下的中国音乐养生思想探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05). [7]王思特,张宗明,耿元卿.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中医乐疗思想探中医文化与中国音乐文化之关系[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中国音乐治疗学会:,2015. [8]陈羽柔.音乐治疗与中医五行理论[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9]孙茜.音乐疗法的中医理论源流与应用的文献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10]廖娟,王维武,杨宇飞,项春燕,郭全,刘思旸.中医五行音乐改善43例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初步临床研究[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中国音乐治疗学会:,2007. [11]朱杰,石育才,樊志红.雅韵怡情和乐平心:中医音乐治疗基础理论建构[J].中国临床康复,2006(23). [12]靳瑞,刘刚,袁立霞.音乐治疗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前景新释[J].中医药学刊,2005(0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98b593b6f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