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10.科学技术与社会

时间:2022-12-21 05:23: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科学技术与社会

1.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1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活动的整个社会组织体制和制度。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确立,意味着科学和技术已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科研院所、大学、学会、课题组)和职业门类(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1)近代: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肇始

1603-1630 最早的科学社团 意大利罗马的林赛学院 伽利略 西门托学社 伽利略的学生维维安尼、托里查利 1598 格列沙姆学院 1662 伦敦皇家学会 1666 法兰西科学

2)现代:科学技术建制的确立

科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是在19世纪的德国,它和高等教育、工业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

对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的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主要是系的建立和研究生院制度形成,训练了大批高质量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加盟到科学家队伍中;二是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这些实验室成了吸收科学和博士学位获得者的重要机构,并产生出工业科学家;三是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聚集了大批既进行基础研究也进行应用研究的科学 1.2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源于社会学中的“共同体”概念,对共同体进行哲学探讨,人们思考的最多的问题是共同体的性质问题。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对共同体性质的理解基本上趋于两种:一种是认为共同体是经验性质的,一种认为是意识形态性质的。所谓经验的,是指基于血缘、亲族、共居处、地域等基础上的群体,而意识形态的则指其成员享有共同的态度、感情和观念等 1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形式 社会内在形式:学派

社会外在形式:科学研究组织机构

无形学院:以学术思想沟通为基础,大多数由多学科的学者组成,立足于自由联合,不具有排他性

学会——职业科学家团体

科研组织——各级科学院、研究所等 国际或国家兴办的科研中心

2科学共同体的激励机制和权威机构

默顿认为科学共同体奖励科学发现的基本通货承认它不以实物或货币形式出现。它是建立在科学角色表现的基础上的,有自己特有的形式 马太效应 优势积累

1.3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1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科学的体制目标也就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

1942 默顿 科学的规范结构》 指出科学的体制目标是“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


就是要求科学家做出独创性的贡献,从而不断增加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的知识存量。 而技术的体制目标则是功利的 2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立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 普遍主义——一种信念。深信科学真理是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公有主义——各种科学发现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因而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发现者本人

并没有权利独占或收回他的发现。科学共同体内,一个科学家所能争得的私有财产是使他的发现受到承认和尊重。也就是说,科学共同体内的唯一私有财产是名望,而这就引起了争夺(和判定)发现占先权的问题。这条规范就要求科学家一旦有所发现,就要马上公布出来,科学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只有拿出来才能被承认。保密与这条规范不相容。就这一点而论,它与技术的私有主义规范正好相反

无私利性——科学家之所以从事科学,首先是为了求知而不是谋取物质利益 有组织的怀疑精神——科学家从不不经过分析批判就盲目接受任何东西。但是这种怀疑

精神是有组织的,也就是说,这种怀疑要服从一定的准则,并且受到科学共同体的约束,而不是出于个人主观意愿的胡乱怀疑

2.科学技术社会运行

2.1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社会条件

经济: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政治:各种社会制度作为上层建筑,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并为其服务的;

不同的社会制度只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的政治行为及其所造成的政治形势上

2.2构建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支持系统 1)充满活力的科技运行机制

较高的科技投人水平、合理的科学活动结构、科学活动规范、健全的知识产权立法、高效的科研组织管理

2)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体系

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3)有效的科技法律体制

科技的立法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 通过立法保障科技发现发明(知识产权) 保障科技资源投入

保障科技情报的正常交流与必要的保密 4)恰当的科技奖励模式

当代中国的科技奖励模式可分为三种:

政府主持的模式、市场导向的模式和科学共同体主导的模式 5)良好的科技发展社会氛围

科技意识的认知成分是指公众的科学素养

科技意识的情感成分是指公众对科技的印象和好恶的情绪反映 科技意识还包含投身实际行动之中的行动成分 3.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996b120192e45361066f5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