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七年级作文备课-1Microsoft Word 文档

时间:2022-07-17 10:04:5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训练目标:1、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2、感悟亲情,写出独特的感受或体验。 写作指导: 一、导入

由第一单元的课文内容梳理导入:

读莫怀戚的《散步》,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中,生命的传承,责任的重要;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感人至深。这些精美的文章之所以脍炙人口,感动人心,最根本的一点便是它们都源于生活,展现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以,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的写作离不开生活,我们要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怎样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呢?

二、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1、学生读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谈收获。 2、师生梳理归纳:

⑴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现在的学生生活单调,写起作文不是没内容可写,要么几句话,敷衍了事。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对生活必要的观察了解,没有真实的体验,积累的材料太少。因此,在生活中教会学生观察,观察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虽然这些事物错综复杂,但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让学生认真观察,仔细琢磨、充分讨论,然后再有序记录。比如,秋天到了,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植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气候怎样,可以干什么,同学说一说,再让同学之间互相补充,这样学生就知道怎样去观察了,写出的作文就有具体的内容了。

写作离不开观察,观察是我们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观察,准确的说,是在“观看”,不是真正的“观察”,与写作有意义的“观察”应具有以下属性: ①观察要有目的性。

“学会观察”,应该是初中三年始终如一的“必修课”,每一次观察,先要有明确的目的。 ②观察要“五官”并用。

状物类的作文很容易空,写一片“枯叶”,除了形状、颜色、茎脉好像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其实,我们在观察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各种感官的功能作用:“我把它凑到鼻子前闻了闻,一股淡淡的清香飘入我的鼻孔,令人心旷神怡。是嗅觉;“我又把小叶子放入嘴里尝了一下,先是一阵苦涩,接着又是一丝甘甜。”则是味觉了。在生活中用“五官”去感受事物是很常见的:超市买菜,用眼睛看青菜是否新鲜;用耳朵听西瓜是否熟透;用手摸看看黄瓜是否刺手以判断它的新鲜度;用鼻子闻一闻水果的香味;用嘴尝一尝熟食的可口度。对于一种物品,枯叶,调动“五官”去观察,则能更为真切、完善,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经常说观察要仔细,何谓“仔细”,调动“五官”是也。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写了红、粉、白各色花之后,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接着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多富有诗意的春意啊!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③观察要深入其中。


对于事物的观察,要想更深入,还可以去“破坏”它,以期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看大白菜是否新鲜,光看表面还不够,很多菜农在菜上洒水“保鲜”,掰开看看,容易看到最真实的一面;鸡蛋是否有假,摇一摇也是不够的,敲开一看,就真相大白了;买西瓜,最保险的办法是探一个洞进去。或许你要说了,这与写作有什么关系,错了,既然写作是生活的艺术表达,这些“破坏性”动作不仅可以入文,还能增加更多的趣味甚至哲理,如:

一不小心,我把她撕碎了,叶片纷纷掉了下去,茎脉还是紧紧的连在一起,多么像团结一致的“难兄难弟”呀!我又把那些茎脉用力一拉,可它们还是“粘”在一起,一点也没有分开的意思。

我把它的“残骸”放在桌上,用三角板在它身体上不停的移动着,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它终于断开了一半,我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一分两半了。 ④观察要有重点。

写人、状物都要抓住其“特征”“特征”是否明显来源于观察的仔细程度。具体说来,观察“人”时,要看其人外貌、语言、动作的独特之处,即最能体现人物性格之处;观察“植物”,要抓住其根、茎、叶、花、果、味等独特之处,苹果写成了李子当然就不是苹果了。《一片小小的枯叶》就抓住了“枯叶”的茎脉来重点观察:“有粗有细”“茎脉更明显了”“茎脉还是紧紧的连在一起”“我又把那些茎脉用力一拉”“我把它的“残骸”放在桌上”短短500来字,有五处写“茎脉” ⑤观察要借助联想。

什么是联想呢?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另一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观察的时候借助于联想,把“静止的”想成“运动的”,把“无声的”想成“有声的”,把“无生命的”当作“有生命的”,把“不会讲话的”当作“会讲话的”„„合理的联想,能使观察的对象富于生动的形象,能吸引人。 写进文中,文章则丰润、深刻。《一片小小的枯叶》中联想共有七处,文章结尾的联想自然而又贴切,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我又把小叶子放入嘴里尝了一下,先是一阵苦涩,接着又是一丝甘甜。 我想:这叶子不也正是我们的人生之路吗?

观察要有目的性、要借助五官多角度观察、要有重点、要借助联想,这五种属性,从写作顺序的角度,具有非典型的先后关系,也合乎状物类文章的一般结构。

课下随笔:课后第一题:观察秋天的花草树木,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写一段200字的文字。

⑵在生活中学会积累。

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随笔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也是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通过写随笔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在自己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随笔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不断地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新课程标准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大量阅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写作文,其实就是我手写我心,抒发自己的真情实


感,但有时学生苦于没有内容可写,往往出现自己编瞎话或抄袭别人的文章来完成习作,样很不利于学生成长。本来学校是担当教书育人的场所,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教育学生从小做好人,老老实实地做人。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学生热爱生活,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素材,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作文能力在生活中必将逐步提高。 三、写作实践

课本后面有三个作文题目,都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取材的。第一单元的阅读内容,都是关于亲情的美文佳作,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考虑到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这一点,以及作文训练的实效性,指导作文的针对性,我选择将第三个作文题目作为本次写作的训练重点,其中第一个课上已经随着学习观察方面的知识做了指导,生在课下完成即可。第三篇也是作为随笔让学生自由写作,然后再在课上交流。

1 学生细读文题,理出写作要求:

⑴要从生活中选取真实的材料来写,不许虚构。

⑵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或体验。(可以结合第一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谈谈。老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对于现实生活,每个人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同一片景,每个人的看法和观点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心绪好时与心绪不好时,年轻时与年老时,对同一对象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⑶根据选定的素材确定写法。 2 具体指导:

⑴选材 ①学生思考,从记忆库中提取素材。 ②在组内、班内交流素材。 ⑵交流独特的感受或体验:

⑶确定写法《散步》《秋天的怀念》用质朴的语言道出真实的经历,感情寓于字里行间;《荷叶母亲》运用象征手法,用灵动、抒情性极强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的爱与赞颂。 3 落笔成文,独立写作。 四、佳作秀台

我的爸爸

人生有黑白两面,社会也是有黑白两面的,那么我的爸爸呢?呵呵,他就是一只熊猫,也有着黑白两面。

我的爸爸是一个45岁的中年帅男人,他浑身散发着一种成熟的感觉,更是一个大丈夫气概的人,他有时细心得像个女人,有时粗犷得比男人还男人,我就喜欢这个样子的爸爸。 他是一个情绪多变化的人,特别是在喝醉酒后。人活在世上,谁还没有点忧愁?爸爸在忧愁时总爱喝点小酒。在客厅里,只见爸爸孤独的身影,他每次只喝一点,但总因为酒量不行,而醉。爸爸醉后,显得很可爱,脸像红透了的苹果一样,有时傻傻地笑,有时默默地流泪,谁曾知道他的艰辛?

喝醉后的爸爸,总爱拉着我说话儿,还时不时骂我:小傻蛋,笨妞,句句之间都体现着对我的爱。你们别以为,喝醉后的爸爸没什么变化,他变化可大着呢!不喝酒的时候,理性,脾气温和可善,但他一旦喝醉,脾气便很不好,可以用凶来形容。

有一次,因为我,爸爸喝酒了,醉得很厉害,他也哭了,晶莹的泪珠滴下来,仿佛滴在我的心头,爸爸还不是因为我?我上前去安慰他,他却手一挥,张着嘴大叫:“别管我!!”甚至不让我靠近。我明白爸爸,他是一家人的顶梁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伤心不想在平时体现出来,却在酒后吐出。我上着那么贵的学校,让家里开支紧张,这可让爸爸怎么办?但我就是受不了他的脾气,出口伤人!!有时候,真想回嘴,但一想他是我爸爸,便忍住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9f5296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c.html